息烽縣,由明朝崇禎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賜名而得,享有“川黔鎖鑰、黔中咽喉”的美譽,是貴陽市的下轄縣。如今的息烽只是一個只有20多萬人口的小縣城,全年GDP也不過200多億元,成績不是特別突出,影響力不大。這是現狀,但在三線建設時期不簡單,是遠近聞名的三線建設重要縣。
息烽作為三線建設的重要區域,擁有貴州朝暉機械廠 、 拖拉機電機廠 、 拖拉機配件廠 和 汽油機廠 等多家三線廠,在諸多三線廠中,要說誰最幸福,還得說是貴州拖拉機電機廠,位于息烽縣小寨壩鎮中心村,地處息烽縣縣城東北側的大山溝,距離息烽縣縣城不遠,只有五、六公里的車程。
貴州拖拉機電機廠不是傳說中的兵工廠,也不是高精尖企業,而是為了“備荒”,一機部布置在貴陽、關乎民生的三線廠,工廠于1966年9月11日破土動工,到1970年年底車間與廠房相繼落成,主要設計生產拖拉機和柴油機的起動機、發電機等設備。不同于其它三線廠,貴州拖拉機電機廠沒有軍工代號,只有簡稱“拖電廠”。
拖電廠的規模相當大,工廠由三部分構成,中間山溝里面是車間廠房,山溝兩旁的山頂上是生活區,生活區配套設施相當完善,俱樂部、學校、食堂、菜市場等應有盡有。輝煌時有員工3000多人,加上家屬有近萬人在生活區生活,每到工廠下班時間,員工家屬擠滿廠區大街小巷,相當鬧熱,其繁華程度不輸于縣城。
拖電廠最輝煌的時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進入八十年代,隨著三線建設結束,拖電廠也面臨困難,為了生存,被迫擴大業務生產“山鷹牌摩托車”,效果還不錯,占領包括東北在內的全國市場。遺憾的是,盡管如此,拖電廠終究沒有逃脫搬遷的命運,1991年秋,與汽油機廠合并后搬遷到貴陽,從此拖電廠變成了舊址。
不同于其它三線廠,拖電廠雖然搬遷了,廠址并沒有被荒廢,廠區被租賃給民營企業,還在經營;生活區的現狀也很樂觀,除了部分退休職工還在堅守外,其它樓房都得到很好的利用,或賣或租,總有主人在居住。正是有了主人,道路上停滿車輛,廊道上曬滿衣服,雖然有點雜亂,但給人的感覺卻是煙火氣。
出于安全考慮,三線廠廠址大多數都遵循“靠山、分散、隱蔽”的原則,進入新時代,廠址過于偏僻,不利于發展,多數都搬遷了,也正是因為太偏僻,搬遷后,許多工廠廠址都被廢棄了。相比起來,拖電廠很幸福,雖然同樣被搬遷,幾十年過去了,廠址不但沒有被廢棄,依然還有煙火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