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閨蜜家,剛進屋,就看到她正追著為一歲半的小寶穿襪子。小家伙左躲右閃,好不容易穿上的襪子,轉眼就被扯下來扔地上。
剛坐下,閨蜜就向我訴苦說:"地板這么涼,不穿襪子怕著涼,強迫穿又哭鬧,真是兩難啊!"
其實,我們當媽媽的都懂,老一輩常說 "寒從腳起",看見娃光腳就緊張,恨不得隨時隨地給娃套上襪子。
我以前也是這樣,后來查了不少資料才知道,只要天氣不是很冷,4 歲前多讓娃光腳丫走路,好處可多了去了。
我們別只盯著 "怕著涼",忽略了光腳給娃帶來的成長禮物。
可能短時間看不出什么變化,但是2個孩子,一個總穿襪,一個總光腳,幾年后,體質、大腦和足弓就會出現明顯的差異。
1. 感統發育不同
記得女兒剛會爬的時候,我在家鋪了不同質地的地墊,有軟軟的毛絨墊、涼涼的瓷磚墊,還有帶小顆粒的防滑墊。
她光著腳丫在上面爬來爬去,小腳碰到不同的地墊,表情都不一樣:碰到毛絨墊,小腳丫開心地蹬蹬;碰到瓷磚墊,會皺皺鼻子縮縮腳。
后來帶她去公園,她光腳踩在草地上,興奮得直叫,小腳趾還使勁摳草葉。
你知道嗎?人腳上大約有 20 萬個神經末梢,光腳的孩子每天獲得的觸覺刺激會比總穿襪子的孩子多很多。
孩子光腳時,腳底接觸不同質地的東西,比如涼爽的瓷磚、柔軟的草地、硌腳的沙地。
這些不同的觸覺刺激信息,直接輸送到大腦,讓大腦快速接收并處理信息。
時間長了,大腦和身體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就越強。
孩子的感覺統合能力越強,身體的協調性與平衡感越好,人也會更自信。
就說我家女兒吧,現在跑跳時平衡感特別好,很少摔跤。
而她小表姐從小穿著襪子,從來沒有試過光著腳丫走路。現在兩個人玩時,小表姐經常跑著跑著就摔跤。
有次在小區和小朋友玩 "踩影子" 游戲,她反應特別快,總能精準地踩到別人的影子,孩子可自信了。
這都是光腳給她的 "禮物",讓她身體協調性和平衡感越來越好。
2. 大腦發育不同
小書蟲媽媽看了很多育兒書,有些早教書里就提到,小時候的感官體驗越豐富,刺激越豐富,大腦就越發達,空間感越強。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大腦發育離不開外界刺激。而腳底的觸覺刺激,是最容易被我們忽視的 "大腦充電器"。
每次孩子光腳走路,腳底的神經末梢就會把感受到的壓力、溫度等信息,迅速傳遞給大腦,促使大腦建立新的突觸和腦回路,讓大腦升級。
女兒剛學走路時,我就讓她光著腳在屋里走。一開始她走得搖搖晃晃,小眉頭皺著,特別專注。
慢慢地,她走得越來越穩,眼神也越來越明亮。現在她說話早、反應快,我覺得和小時候光腳走路帶來的豐富觸覺刺激分不開。
而且,光腳走路就像給腳底做按摩,能促進血液循環,讓孩子身體更舒服,情緒也更穩定。
當媽媽的都知道,孩子情緒穩定了,注意力也會更好。
比如我女兒現在玩拼圖,看繪本,能安安靜靜坐著很久,這和她小時候光腳玩耍時釋放壓力、大腦得到良好發育有很大關系。
3. 形成好足弓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些孩子走路容易摔跤,跑步姿勢也不好看,這可能和足弓發育有關。
新生寶寶是沒有足弓的,需要通過行走來形成。如果總是穿襪子、穿鞋,腳丫得不到足夠的刺激,足弓就容易發育不充分,形成扁平足。
我曾看過一個研究,說童年習慣穿襪穿鞋的孩子,足弓往往比較平,身體平衡力和協調性也差一些。
再看看身邊光腳多的孩子,比如鄰居家的小兒子,跑起來又快又穩,而且特別有勁,這就是足弓發育好的表現。
我女兒現在 4 歲了,腳丫長得很結實。我從她 6 個月開始,只要天氣合適,就讓她光腳玩。
在家讓她踩不同質地的地墊,出去在安全的地方讓她光腳踩沙子、石子。現在她的足弓已經很明顯了,走路跑步都很穩當。
小書蟲媽媽的育兒經驗:
前面說了這么多光腳的好處,可不是讓大家不管啥時候都不讓孩子穿襪子。我們要根據天氣和環境靈活調整。
01.在家多光腳
家里地面干凈安全,讓孩子光著腳自由探索,還可以準備不同質地的地墊,增加觸覺刺激。
02.戶外注意安全
帶孩子去公園、沙灘等地方,只要地面干凈、沒有尖銳物品,就讓孩子光腳玩,感受大自然的不同觸感。
03.天冷穿合適襪子
天氣涼的時候,給孩子穿柔軟、透氣的襪子,別穿太緊或太厚的,讓腳丫能自由活動。
4 歲前是孩子感統發育、腦部發育和足弓形成的關鍵期,我們要抓住這個黃金期。
讓孩子光腳探索世界,收獲的不僅是一雙結實的腳丫,更是一個更聰明、更自信、身體協調性更好的寶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