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參與活動
1. 本文內容精選自2025年7月9日《每天聽見吳曉波》的音頻,會員可收聽全部內容,非會員可試聽前1分鐘。
2. 6月24日—7月25日期間購買《每天聽見吳曉波》,可享“買1年得2年”的福利,還送定制筆記本1本。
口述 / 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先說一句題外話,幾天前的7月5號,是《每天聽見吳曉波》9周年的生日。這9個年頭里,感謝有大家的陪伴,謝謝大家一直都在。
今天和你分享一個字,就是“愛”,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挺難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困擾,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你費心費力地對別人好,卻得不到回應或認可;或者你清楚對方關心你,卻感受不到那份溫暖。
那么如何去應對這種“愛的錯位”呢?
美國心理學家加里·查普曼的“愛的五種語言”可以提供一些方法。
查普曼的研究發現,人們主要通過五種方式來表達愛和感受愛,分別是: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贈送禮物、服務的行動和身體的接觸。
這一理論最初是用于幫助夫妻增進感情,但如今已經廣泛應用于朋友、鄰居、親人、同事等幾乎所有的人際關系領域,成為我們理解他人,表達自我和建立深度情感鏈接的重要方法。
今天,我們就從查普曼給出的五個方法出發,聊聊如何更好地表達愛。
第一,肯定的話語。比如在工作中,多表達對他人的欣賞和贊美能夠明顯提升合作效率。
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亞當?格蘭特就發現,如果主管每天對員工說3句具體肯定的話,比如“你昨天處理客戶投訴的方式很專業”,能使員工離職率下降41%,而該團隊的客戶滿意度也能提升22%。從經濟價值上看,每句有效肯定的經濟價值相當于2.3小時的員工薪酬投入。
第二,精心的時刻。所謂“精心的時刻”,就是在一段時間里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一個人身上。在信息社會,注意力是一種非常稀缺的資源,當一個人將注意力完全投入到另一個人身上時,這實際上是一種情感投資。對方會通過“被關注”的體驗感知到自身價值被認可,從而增強親密感。
第三,學會贈送禮物。心理學上認為“禮物贈送”會激活人類本能的“互惠心理”,進而增進雙方關系的親密度。美國婚姻與家庭治療協會的數據顯示,在紀念日互贈禮物的夫妻,其關系滿意度比從不贈禮的夫妻高47%。
第四,服務的行動。主動承擔家務、幫助整理房間,這些實際行動勝于千言萬語,能幫助你和家人、朋友建立起互相理解和支持的關系。許多企業也抓住了這種心理,并運用到了企業管理中。
比如星巴克的前CEO霍爾德·舒爾茨就提出過“員工第一”的理念,而其中一個核心要求就是管理層要主動為一線員工解決工作難題,比如優化排班、進行職業訓練等等。在霍爾德·舒爾茨看來,這些“服務型”的行動能夠提升員工對企業的滿意度,進而去提高顧客對品牌的認可度。
第五,肢體接觸。觸覺對人心理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在這里,給大家說一個非常經典的心理學實驗。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哈利·哈落將一只剛出生的猴子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養育,并用兩個假猴子代替母猴。兩個假猴子分別是用鐵絲和絨布做的,實驗者在“鐵絲母猴”胸前特別安置了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頭,而絨布猴子沒有。
剛開始,小猴子都圍著“鐵絲母猴”,但沒過幾天,小猴子只會在饑餓的時候才到“鐵絲母猴”那里喝幾口奶水,其他時候都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
所以,一個即使能給予食物,但觸感冰冷,而另一個雖然沒有食物,但觸感溫暖,小猴子選擇親近后者。所以查普曼說,在人的五種感覺中,觸覺與其他四種不同,它并不局限于身體的某部分。
微小的觸覺感受器遍布全身。當這些感受器被觸摸或按壓時,神經會將沖動傳遞到大腦,大腦解釋了這些沖動后,我們便能感知觸碰我們的是熱的還是冷的,硬的還是軟的。它會帶來愉悅或痛苦,我們也可將其解釋為愛或恨。所以,在人際交往中,身體的接觸是表達愛的有力工具。
看完這五種表達愛的方法,你可能會覺得這都是常識。但現實是,很多人知道要贊美,卻總說出口就變味;明白陪伴很重要,卻忍不住刷手機。
愛的表達不僅需要知道,還需要我們去實踐。
6月24日—7月25日
《每天聽見吳曉波》9周年活動
可享“買1年得2年”福利
點擊按鈕▼參與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