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消息,據彭博社(Bloomberg)周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報道,軟銀(SoftBank)創始人孫正義正計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打造一個總投資高達1萬億美元的產業綜合體,專注于機器人與人工智能領域。 報道稱,孫正義希望與臺積電合作,推動這一項目,目標是將高端科技制造業帶回美國,并在當地復制中國深圳的大規模制造業集群模式。深圳夢特別推薦《孫正義想在美國沙漠里復制一個“深圳”》一文,希望能拋磚引玉,與時俱進關注科技產業與城市發展。
深圳夢注意到,3月3日,深圳日發四彈,四份行動計劃分別涉及人工智能先鋒城市、人工智能終端產業、具身智能機器人與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深圳以清晰的路線藍圖為指引,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全方位深層次建設創新之城。
《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鋒城市行動計劃(2025-2026年)》繪制出未來兩年城市人工智能發展的全景圖。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3000家,獨角獸企業超10家,產業規模年均增長超20%,推出10個以上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的人工智能和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孵化器,形成“場景應用最開放、算力供給最普惠、產業生態最健全、創新創業最便捷”的產業發展環境。
《深圳市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終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6年)》聚焦智能終端產業升級,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到2026年,深圳人工智能終端產業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產品“含深度”進一步提升,產業生態持續豐富,全市人工智能終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以上、力爭1萬億元,集聚不少于10家現象級人工智能終端企業,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產量突破1.5億臺,在手機、計算機、大模型一體機、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推出50款以上爆款人工智能終端產品,在智能制造、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養老、智慧政務等領域打造60個以上人工智能終端典型應用場景。
《深圳市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圍繞人工智能的另一個重要應用領域,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跨越式發展。
到2027年,深圳在機器人關鍵核心零部件、AI芯片、多模態感知技術、靈巧操作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新增培育估值過百億企業10家以上、營收超十億企業20家以上,實現十億級應用場景落地50個以上,關聯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以上,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集群相關企業超過1200家,形成更完善的產業生態,產業綜合實力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重點關注微觀市場主體,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到2027年,累計培育瞪羚企業1000家、獨角獸企業80家,將深圳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集聚高地。
孫正義想在美國沙漠里復制一個“深圳”
導語:要將美國西南地區變成一個能與中國競爭的成功高科技制造基地,關鍵在于能否吸引配套的供應商、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商等整個生態系統共同參與。
軟銀集團(SoftBank Group Corp.)創始人孫正義(Masayoshi Son)一向以敢于下注他人不敢碰的高風險投資而聞名。但這一次,他提出的設想——在亞利桑那州沙漠中打造一個價值1萬億美元的人工智能中心,并用于制造機器人——或許是他迄今為止最為大膽的賭注。
這一提議出現在他去年發表的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講之后。當時,孫正義談到自己正在悼念父親的去世,也在反思自己將留下怎樣的遺產。
就在那時,他聲稱自己有了頓悟:他“天生注定”要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發展他所稱的“超級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一種比人類智慧高出成千上萬倍的人工智能。
這種新找到的人生使命感或許正是推動這個名為“水晶之地計劃”(Project Crystal Land)的項目走向現實的動力之一。但現在看來,很多人仍難以分清,這到底是真正的戰略雄心,還是這位日本億萬富翁(外界習慣稱他為“Masa”)的幻想成分更多。
目前,問題遠比答案多。軟銀尚未正式對外公布這一提案。據報道,他們正尋求與臺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簡稱TSMC)建立合作。但據《金融時報》援引一位未具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軟銀尚未正式向臺積電提出相關合作計劃。
與此同時,軟銀正與美國聯邦及州政府談判,爭取稅收減免,也試圖吸引包括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 Co.)在內的跨國科技公司參與。
然而,要想真正將美國西南部打造成一個能與中國競爭的高科技制造基地,僅靠大企業遠遠不夠,還需要吸引配套的供應商和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商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
這一在亞利桑那州打造工業園區的靈感,源自深圳——這座坐落于香港河對岸的科技中心,是華為(Huawei Technologies Co.)、騰訊(Tencent Holdings Ltd.)以及電動車制造商比亞迪(BYD Co.)等科技巨頭的大本營。
深圳聚集了大量創業公司、供應商、設備制造商及其他相關企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產業集群,使得制造環節中的各種問題可以被迅速響應和解決。
但問題在于,孫正義如何籌集資金將這個宏大的夢想變為現實。此前他提出的“星門計劃”(Stargate)已經面臨融資困難。
今年1月,他在與美國前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OpenAI首席執行官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以及甲骨文公司(Oracle Corp.)創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一同出席的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了星門計劃的宏偉構想,計劃投資建設大型數據中心。
然而,即便沒有中美貿易戰等阻礙,要籌齊5,000億美元的資金也已是難以想象。如今他希望為一個新項目再翻一倍資金,難度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推動科技制造業“回流美國”早已是特朗普的既定政策目標。從蘋果(Apple Inc.)到臺積電,不少科技公司都宣布了在美投資數十億美元的計劃,以回應特朗普政府以關稅作為威脅、促使企業將產能遷回美國的壓力。
但光靠關稅,并不能解決從亞洲遷移成熟供應鏈的經濟代價問題,也無法解決美國從零重建整個制造體系的可行性問題。這樣做,風險在于政策層面看似取得“政治勝利”,但實際操作中卻難逃制造業的失敗命運。
要想讓這一宏偉計劃成功,還必須在亞利桑那州培訓并提升數以千計的機器人技術人員和人工智能工程師的技能——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以蘋果為例,它之所以仍在中國生產大多數設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當地擁有龐大的熟練勞動力隊伍,哪怕近年來工資水平上升,地緣政治緊張加劇,這一點仍無可替代。
而在機器人制造方面,中國已經在多個領域占據上風。除了擁有龐大的工程師人才庫外,中國先進的科技供應鏈也讓它更容易獲取機器人制造所需的各類零部件。此外,政府對機器人產業的積極扶持也推動了一批初創企業迅速崛起,它們制造出能跑馬拉松、會打功夫的人形機器人。
盡管全球在“AI驅動機器人”這一領域的競爭仍處于早期階段,但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很可能將在這場競賽中取得領先。
也許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孫正義那種近乎狂熱的樂觀主義和敢賭一切的冒險精神才顯得如此特別。他對這個項目的野心似乎正基于這樣一種信念:只要你建好了,他們自然會來。
這聽起來或許像是天方夜譚,但孫正義的成功軌跡本就是建立在一次次“看似不可能”的賭注之上。
并非每一次都成功,但正是這種無畏和執著的心態,才讓他從日本的貧民窟一路崛起,最終成為美國最大外資投資人之一。或許,也正是那些被認為“異想天開”的念頭,成就了他的非凡之路。
(內容來源:阿爾法工場研究院 Bloomberg)
來源:深圳夢(微信號ID:SZeverything)綜合
我們的使命是:星辰大海,只與夢想者同行!
擁有深圳夢,請關注(微信號ID:SZeveryth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