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農歷六月初一,老輩人念叨“就怕六月初一晴”。六月正當莊稼拔節抽穗,玉米稈子躥個兒,大豆結莢正需水。
天若放晴,日頭曬得地皮裂,田里作物耷拉葉,農戶心里直打鼓。農諺說“六月初一晴,田起鍋巴片”,說的就是旱情跟著來。為啥怕晴?
伏天熱辣,水分蒸發快,土層淺的地塊最先扛不住。
平原種玉米的鄉親,最怕連續十日無雨,穗子長不全,籽粒要空癟。
山區種果樹的,干旱一來,果樹新梢抽不動,果子長不大還易落。老人們看天經驗足,過去靠“看云識雨”,現在咱得結合天氣預報。
雖說科技發達了,可老輩傳下的“保墑經”依舊管用——鋤地松土。
鋤頭勤動,能給土地“蓋被子”,減少水分跑掉,保墑護根有一手。
但遇上持續晴熱,單靠松土不夠,得趕緊引水灌溉,別等苗蔫了才急。
澆地也有講究,晌午別澆,地溫高易傷根,早晚涼快時最相宜。
家里有噴灌設備的,趕緊檢查管路,霧化澆水更省水,苗子也愛喝。沒設備的別怕,挖淺溝引水,順著壟溝慢慢灌,讓水吃透土層。蔬菜大棚戶注意,晴熱天光照強,得準備遮陽網,別讓菜苗被曬焦。
果園里,地面鋪秸稈、蓋雜草,既能擋太陽曬地皮,又能慢慢潤根系。
咱還得防著旱情帶蟲害,高溫干旱時,紅蜘蛛、蚜蟲最易爆發。
沒事多去田里轉,發現葉子不對勁,早打藥早防治,別等蔓延開。有人問,要是一直不下雨,咋辦?
村里該提前檢修機井,聯系灌溉隊。山區農戶可依托蓄水池,平時攢的雨水這時候派上用場,細水慢灌。
我個人覺得,老輩人的經驗里藏著對土地的敬畏,咱得把土辦法和新科技結合。現在天氣預報準,手機上隨時看,未來十天啥天氣,心里有數早安排。最怕的就是抱有僥幸,覺得“說不定過兩天就下雨”,耽誤了護苗黃金期。
別忘了,六月作物正“長身體”,這會兒缺水,就像人缺了口糧,影響往后收成。
周邊有鄉親還在觀望的,咱得互相提醒,旱情不等人,早動手才是硬道理。
去年鄰村就有例子,仗著前期雨水足,沒及時抗旱,玉米減產了兩成。血的教訓擺眼前,咱可不能犯同樣的錯,該出手時別猶豫。
眼下最緊要的,先去田里看看墑情,摸摸土層下三指濕不濕。要是發燥了,趕緊規劃澆水方案,種子錢、肥料錢都花了,可別敗在澆水上。水利部門的聯系方式貼在村委公告欄,需要抽水設備的,趕緊去登記。
鎮上農技站這幾天也在下鄉指導,有不懂的技術問題,抓準機會請教。
最后再啰嗦一句,旱情雖難防,但咱早準備、勤動手,定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土地不會虧待勤快人,咱多流點汗,莊稼就少遭點罪,秋后糧倉才充實。
記住了,護苗如護娃,用心管著,才有好收成,咱農民的日子就盼這一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