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文學和繪畫的理解,落實到我們受的教育上,你會發現可能有文字的東西會更好。
在座各位可以想想,大家從小學開始是怎么學習的?
我們先學認字,然后開始認詞、認成語、造句,然后老師帶我們分析課文:概括段落大意,提煉中心思想……這個方式會導致一個什么結果呢?我們跟外在世界建立關聯的媒介,基本靠的是語言文字,即“讀解”。
文字因為受表達觀念的影響,我們會形成這樣一個判斷習慣:看一張畫必須要“有意思”。
但事實上,在日常生活里,我們的很多選擇并不需要問意思。當我們買包,或買衣服,或買床單時,我們從來沒有問過它們的含義。比如細格的床單與橫條的床單,它表達的含義有什么不同嗎?我們從來沒有問過。
我們選擇床單的那種思維,就是純視覺思維。而當我們在美術館里看抽象繪畫,問什么意思的時候,這就是文學思維。
2011年我剛開始發微博的時候,我就是只寫個題目,沒有配詩。
我后來想想不對。我原本是做新聞傳播的,接觸了很多傳播學的理論。這些理論對我的啟發非常大。
我想到,好多人不懂畫的筆墨,但是大家都認字。所以我把詩配上。通過詩,讀者更容易被帶到畫的空間情境里去。有詩,又有畫,二者在讀者的腦子里會形成一種想象空間。如果這個空間恰好還比較打動人的話,這張畫可能就會成了。
有人說,
包只是用來裝東西的。
但也有人說,
一個好包,
要配得起顛簸,也裝得下詩歌。
包攬萬物·出行伙伴
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圖片進入)
“把小樹種在朋友圈”
分享老樹老師最新畫作
作品購買·合作咨詢
添加小樹微信不走丟
點贊|分享|收藏
傳遞生活的詩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