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國而戰》截圖
當歐亞大陸正經歷二戰血與火的洗禮時,對于大多數美國人來說,戰爭只是廣播里的新聞。直到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人才意識到戰爭降臨到了身邊。
好萊塢電影大師弗蘭克·卡普拉是移民美國、實現自己夢想的一個最早成功者。二十世紀初,他從意大利到美國,先在派拉蒙,后到哥倫比亞公司,兩家公司都因為他的加盟而名聲大噪,《一夜風流》更是讓他登上了奧斯卡的夢想之顛。
“珍珠港事件”發生幾個星期后,他坐在了美國國防部參謀長馬歇爾的辦公室里。此時的卡普拉已經換上軍裝,搖身變成了一名少校。馬歇爾說明了自己召見他的用意。
當時,在美國軍隊中、平民與職業軍人之間的比例達到五十比一,這樣要進行現代戰爭未免過于軟弱。馬歇爾認為,如果向這些年輕人說明為什么他們要穿上軍裝,他們就可能像猛虎一樣地投入戰斗。
于是,馬歇爾說:“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訂一項計劃,要攝制一部我國歷史上首創的系列片,以便用紀錄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實根據的知識,并借此向我們的陸軍士兵們說明,我們為什么要戰斗,我們為之戰斗的主義是什么。”
弗蘭克·卡普拉
歐文·華萊士
卡普拉沒有制作紀錄片的經驗,他直言道:“馬歇爾元帥,我向您說,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搞過一部紀錄片。實際上,也沒和制作這種影片的人呆過。”
馬歇爾知道卡普拉心里在想什么,他說:“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現在也沒有當過參謀長呀!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年直到現在也沒有被子彈打穿大腿的經驗呀!直到一年以前還沒有看見過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揮著軍艦呀!”
卡普拉恍然大悟,說:“對不起,閣下,我這就去制作迄今為止還不曾有過的大規模的紀錄片。”
經過一番努力,卡普拉搜集到了大量來源各異的影片,并據此制作了總名為《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的七部影片。它們分別是:
- 《戰爭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
《納粹的進攻》(Nazis Strike,1942)、
《瓜分與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
《為英國而戰》(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
《為俄國而戰》(The Battle of Russia,1943)、
《為中國而戰》(The Battle of China,1944)
《戰爭迫近美國》(War Comes to America,1945)。
這些影片在當時的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有的還被譯成外語送到其他國家上映。在對入伍士兵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英國戰役》收到了顯著效果。因為大部分美國士兵都是前往英國的,而之前很多入伍士兵都有反英情緒,這部影片讓美國士兵的反英情緒大為削弱。
七部影片中的第六部《為中國而戰》,劇本作者是當時美國《自由》雜志的遠東記者歐文·華萊士和他的搭檔卡爾·福爾曼。
為了完成這個劇本,華萊士和搭檔曾采訪了眾多日本軍政官員和平民,其中有日本推行侵略政策的核心人物,比如軍國主義頭目東條英機、首相近衛文麿、外相松岡洋右、日本黑社會組織黑龍會頭子頭山滿等等。
華萊士親耳聽到那些日本政要向他叫囂要侵占整個中國,以建立亞洲新秩序。外相松岡洋右甚至得意忘形地對他說,美國若敢阻礙日本在亞洲的統治政策,就不惜與美國開戰。
歐文·華萊士
他們還走訪了被日本占領的上海、南京等地,并在緊張的行程中翻閱許多資料,掌握大量有關中國和日本的歷史、政治、文化、心理等知識,劇本幾易其稿,最后終于完成。
在這期間,華萊士對中國產生了深厚的情誼。在紀錄片《為中國而戰》中,他通過解說詞告訴觀眾,“中國即土地,中國即人口,中國即歷史”。
在他后來編著的《人民年鑒》中,他還將孔子列為影響人類思想最大的五個思想家之首。新中國成立之初,中美沒有建交,華萊士多次批評說不承認新中國存在的政治局面是“太荒謬”了。
歐文·華萊士(Owen Wallace,或Irving Wallace),1916年3月19日出生于美國伊利諾伊州的芝加哥。其父亞歷克斯·華萊欽斯基是猶太人,原籍俄國瓦西洛斯科,1906年移民去美國時,移民局的一個不耐心的官員嫌他的姓氏長,便把他的姓縮為華萊士。
1990年6月29日,華萊士因胰腺癌與世長辭。如去愿華萊士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