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但也僅限于“不相為謀”,說白了,不在一起“干事業”,畢竟三觀不合,但儒家也說了,“君子和而不同”,因此,即使“道不同”,也未必不能做朋友。比如說,開國大將陳賡就有5位生死至交,他們都出身黃埔軍校,只不過沒有和陳賡那樣和人民站在一起,而是選擇與國民黨為伍,所以其成就也就無法與陳賡相比,其最終結局也是各不相同,讓人感嘆世事如棋,如蒼狗浮云不可預測。
陳賡大將的第一位至交好友,便是胡宗南。胡宗南在黃埔軍校時,就已經是陳賡的好友,當時陳賡曾勇救蔣介石,后者對其非??春茫M瓟n陳賡加入國民黨,而同時胡宗南就是“中間人”。陳庚離開黃埔之后,胡宗南也因為備受蔣介石的信任,而被稱為“天子門生”,是黃埔生中首個做到集團軍司令的人,還獲得了“西北王”的稱號,但可惜胡宗南始終不是陳賡的對手,最終被陳賡剃光頭,大勢已去。
陳庚的第二位至交好友,就是宋希濂。宋希濂敢拼敢打,作戰非常英勇,曾經在抗戰中給予日軍非常慘重的打擊,因此在蔣介石的將軍集團中,宋希濂也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由于和陳賡有著“跨黨派”的友情,所以,宋希濂備受蔣介石的猜忌,對其投閑置散,直到1949年解放戰爭進入到了關鍵時刻,宋希濂才被蔣介石再次推上戰場,但最終還是敗在了解放軍的手下,成為了俘虜,后來幸得陳賡相助,安享晚年。
陳賡的第三位至交好友,就是黃維。黃維與陳賡有相似之處,兩人都擅長打硬仗,兩人都是黃埔學霸,只不過“道不同”,所以兩人的交往,也只能做“舉杯相邀”的朋友罷了。當年黃埔畢業,陳賡宴請各位同學,大家都知道這是“散伙飯”,今后天南地北再難相聚,有些人甚至還會成為自己的對手,所以,在宴會上,黃維頻頻祝酒,與陳賡推杯換盞,最終,黃維還是在戰場上,敗給了陳賡,成了新中國的文史專員。
陳庚的第四位至交好友,便是熊綬春。熊綬春不如前面幾位國軍大將有名,但他與陳賡的友情卻也匪淺,當年惠州之戰,熊綬春在困境中萬念俱灰,還是陳賡率部將其救出,對此熊綬春一直“感激不盡”,對陳賡如同兄長。后來熊綬春與我軍在解放戰爭中相遇,在陳賡的游說下,曾經傾向于革命,但最終未能如愿,最后被解放軍擊斃,而陳賡不顧嫌疑,將其收斂入土,可見感情并非泛泛。
陳賡的第五位好友,便是李鐵軍。李鐵軍其人相比上面這幾位,知名度就更低了,但他的性格是最為突出的,人如其名,“鐵”面無情。比如說,在同學會上,大家都知道陳賡不會追隨蔣介石,但依然與其喝酒敘情,唯獨李鐵軍摔杯而去,搞的場面有些尷尬。最終,李鐵軍也因為自己的性格弱點,被陳賡用“牽牛戰術”慢慢削弱,戰敗后狼狽逃亡臺灣,從此再未與陳賡有過任何交集。
陳賡的這五位好友,結局都不大相同,這是在那個時代特有的現象,如果換成現代,道不同,還是可以做朋友的,但那時,道不同,可能就要生死相拼了,這也是時代造成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