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在當地時間6月25日獨家披露,中國近期要求國內稀土企業提交一份詳盡的人員名單,涵蓋這些專業人員的具體技術專長、教育及研究背景,乃至個人詳細信息。此舉旨在創建一份官方的中國稀土專業人才數據庫,并加強對這些人員的監控,以防止他們向外國人泄露商業機密。
該名單不僅包括稀土開采和加工等上游企業,也覆蓋了利用這些原材料制造稀土磁鐵等下游企業。報道指出,這一措施凸顯了中國對稀土資源管控的地緣政治重要性日益增強。稀土作為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產品及武器裝備的關鍵材料,一直是中美貿易摩擦中的核心議題。
報道稱,多年來,中國在稀土磁鐵生產領域擁有近乎壟斷的地位,其他國家企業難以匹敵。隨著中國實施一系列稀土出口限制,美國、法國等國正努力發展本國的稀土產業,但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就是缺乏稀土生產的專業知識。稀土加工過程復雜,需要從原料中精細分離出化學性質相似的單一稀土元素,而中國在此領域開發的設備和工藝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一流水平。
文章還提到了2023年12月,中國商務部和科技部發布的《中國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的調整。其中,“稀土的提煉、加工、利用技術”被列入禁止出口范圍,具體涉及稀土萃取分離、稀土金屬及合金生產、釤鈷、釹鐵硼等磁體制備技術等。這一調整引起了多家美國媒體的注意,認為這可能加大西方國家獲取戰略原材料的難度,阻礙其在“供應鏈競爭”中的步伐,盡管新規本身不影響稀土產品本身的出口,但可能對其他國家稀土行業的發展造成影響。
今年4月初,在回應美國特朗普政府此前對華加征高額關稅后,中國不僅采取了反制關稅措施,還對釤、釓、鋱、鏑、镥、鈧、釔等七種中重稀土相關物項實施了出口管制。英國《金融時報》當時援引業內人士消息稱,中國正在建立出口許可制度。此前,中國已宣布對鎵、鍺、銻、超硬材料、石墨等兩用物項實施出口管制。
路透社在本月初也報道稱,中國已為稀土磁鐵行業引入了追蹤系統,要求生產商在線提交交易量和客戶名稱等額外信息。知情人士透露,建立追蹤系統的規劃早在去年6月就已提出,但直到現在才實際推行。這表明中國對稀土及其相關磁體的出口管制可能成為一項長期政策,尤其是在中國在這些領域近乎壟斷的情況下。
與此同時,美國及其他國家一直希望中國能放寬或取消這些出口限制。“我們預計中國將繼續維持其稀土出口管制機制,因為這是中國手中的一張重要牌。”新加坡市場研究機構Edge Research的創始人蒂姆·張(Tim Zhang)表示。另一位知情人士稱,中國政府的長期目標是對整個稀土產業鏈進行追蹤,而不僅僅是磁鐵部分,目的是加強行業管控,打擊走私、非法開采和逃稅等行為。
事實上,今年5月9日,國家出口管制工作協調機制辦公室組織多部門召開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專項行動會議,已引發國際關注。香港《南華早報》當時報道稱,此舉旨在加強此前一系列針對關鍵礦產出口管制措施的執行力度,這些礦產對美國國防工業至關重要。有分析認為,這一會議恰逢中美即將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對談之前,具有特殊意義。
會議指出,自對鎵、鍺、銻、鎢、中重稀土等戰略礦產實施出口管制以來,部分境外實體與境內不法人員勾結,不斷變換走私手法以逃避監管。“為防止戰略礦產非法外流、遏制走私、維護國家安全,同時促進合規貿易、保障供應鏈穩定,打擊戰略礦產走私出口成為當前迫切且重要的任務。”商務部聲明強調。
針對稀土出口管制問題,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亞東在6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會充分考慮各國在民用領域的合理需求與關切,依法依規審查稀土相關物項的出口許可申請,并已依法批準部分合規申請,將持續加強審批工作。這一表態讓近期擔憂“稀土荒”的美國企業稍感安心。《華盛頓郵報》6月13日刊文稱,盡管仍有不確定性,但美企對此表示歡迎。
然而,分析人士也提醒,中國的稀土磁鐵出口許可制度是永久性的,中方不會允許美國客戶囤積稀土。美國咨詢公司Teneo的董事總經理加布里埃爾·維爾道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可能不會批準足夠數量的出口,讓美國客戶有條件囤貨,從而確保中國在該領域的影響力不減。中國可能不會,甚至根本不會批準對美國國防公司及其供應商的稀土出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