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強
早上六點半,萬盛三元橋農貿市場的早市已經熱鬧得像煮沸的醪糟。賣菜的劉嬢把剛摘的空心菜碼得整整齊齊,隔壁賣小面的支起灶臺,水汽裹著辣椒香往天上竄。我路過旁邊打開車門準備開車去上班,一旁卡車裝載著永輝撤離的貨架,搬運人員來來去去,很是熱鬧。
這場景讓我想起前陣子網上吵翻的"長期不上班會不會脫節"。有人覺得,反正工資就三千多,卷得頭破血流不如在家躺平,可我不這么看。就像早市上的菜葉子,看著軟趴趴的,可根扎在地里,葉子上沾著晨露,日子才有鮮活勁兒。
我家樓下農貿市場開副食店的陳姐,前兩年丈夫生病花了不少錢,她咬著牙把店面盤了。剛開始她總抱怨:"以前在廠里上班,時間較為固定多舒服,現在每天天不亮就要理貨,晚上十點還在對賬。"可半年后再見她,整個人容光煥發——她會跟顧客聊哪家娃娃要考學,該送點啥補腦的;連手機都玩得溜了,視頻里能跟外地讀書的女兒實時分享店里的熱鬧。
"人哪能閑得住哦?"陳姐邊整理貨物邊跟我說,"以前在廠里,機器轉得規律,人也跟著規律;現在自己當老板,早起進貨、理貨、對賬,反而把以前熬夜打麻將的毛病改了。最關鍵的是,每天都有事兒在腦殼頭轉,哪像有些朋友,天天窩在屋頭刷手機,越刷越心慌,總覺得'自己是不是被社會甩了'。"
有人可能會說:"工資就三千多,除去開銷剩不下幾個錢,圖個啥?"可咱得算筆明白賬?!熬蜆I是最基本的民生?!眳^人力社保局黨委書記、局長劉毅說,2024年,我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426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29%;脫貧人口就業創業3267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6%;職業技能培訓2005人次;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95%;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216.5萬元,兌現各類就業創業獎補資金5900萬余元;城鎮調查失業率維持在5.5%以內。這背后藏著啥道理?
我表弟就是個例子。他大專畢業時嫌工廠工資低,琢磨著自己做短視頻。頭兩年確實自由,可拍來拍去都是"宅家日常",粉絲卡在五千死活上不去。去年他聽社區推薦,去參加了賽克維培訓學校組織的"新媒體運營師培訓",現在在一家傳媒公司做短視頻編導,月薪漲到五千多不說,每天跟著團隊跑景區、拍民俗,認識了一堆搞攝影、寫文案的朋友。"以前在家拍,就只能拍點吃的喝的;現在上班,能拍萬盛的美景、苗家姑娘的蠟染、黑山谷的云?!@才叫有內容!"表弟說這話時,眼睛亮得像黑山谷的夜明珠。
所謂"成長",從來不是非得在大公司、拿高工資。在社區當網格員,能學會跟不同年齡層的人打交道;在超市當收銀員,能練出眼觀六路的應變力;哪怕在工地搬磚,也能明白"一磚一瓦壘起來的踏實感"。這些能力,就像咱萬盛的黑山老臘肉,看著慢火細熬,實則越久越香。
上個月參加我們物業服務小區的"鄰里節",最讓我感動的是"銀齡互助隊"。隊長是68歲的退休教師周奶奶,隊員里有退休的醫生、工人、會計,甚至還有幾個沒上班的年輕人。他們幫獨居老人買菜做飯,教小朋友寫毛筆字,還把社區的老故事整理成了小冊子。"以前總覺得不上班就是'閑人',現在才明白,上班是參與社會的一種方式,互助也是。"周奶奶摸著小冊子上的照片說,"你看,這是我們隊里沒上班的小劉拍的,他現在學攝影可積極了,說要把咱萬盛的煙火氣都留在鏡頭里。"
早市的太陽越升越高,劉嬢的菜賣完了,老張的小面攤坐滿了吃早餐的,趙伯還在跟鄰居們商量著下周末的社區清潔活動。這就是我看見的萬盛的日常,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卻藏著最實在的活法——上班不是為了"卷",是為了讓日子有盼頭;工作不是為了"錢",是為了讓生活有奔頭。
畢竟,這人間最珍貴的,從來都不是"不脫節",而是"活得熱氣騰騰"。
【部分數據來源于:萬盛經開區人力社保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