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的市值沖破1.1萬億美元大關,月營收輕松突破百億美元時,科技圈突然意識到:那個曾經被視為華為為第二大客戶的芯片代工巨頭,似乎已經徹底翻篇了。但更耐人尋味的是,被制裁五年的華為,不僅活下來了,還活出了新高度,沒有臺積電代工,一樣遙遙領先!
客觀說,臺積電確實有驕傲的資本。在失去華為這個第二大客戶后,之所以還能營收創新高,不僅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還依靠其背后三把“殺手锏”:
首先是技術護城河足夠深,當三星還在為4nm工藝的良品率頭疼時,臺積電已經能讓蘋果、高通們心甘情愿地排隊送錢;
其次是押注市場的戰略眼光,千億美元的建廠投資近距離的鎖定了蘋果、英偉達、英特爾、AMD等大客戶的長期訂單;
最后是踩準了人工智能技術爆發的風口,英偉達那些被炒到4萬美元一片的AI芯片,背后得益于臺積電公司高端制程生產線的支撐。
所以正是臺積電這種代工“優越性”,那些曾經被認為“離開臺積電就造不出來”的麒麟芯片,如今不僅重出江湖,還進化到了9010、9020版本;昇騰AI芯片,更是在國產生產線上跑出了令人意外的性能表現。
5年前那場斷供危機,現在回頭看反而成了華為最成功的壓力測試。當所有人都在計算華為庫存芯片還能撐多久時,國內廠商團隊早已啟動了一場芯片產業鏈的“長征”。
N+2工藝、國產光刻機、自研的EDA工具......這些自主可控的技術,在生死存亡的倒逼下硬是被磨成了可以實戰的利器。最新發布的Pura系列手機里,那顆通過“多重曝光”實現的芯片,就是最有力的case,雖然工藝上還追不上臺積電最先進的3nm,但已經足夠支撐高端機型的產品力。
更值得玩味的是市場反應:原來不用臺積電代工、不依賴ASML光刻機的手機,體驗也可以如此流暢。這種市場認知轉變,可能比任何技術突破都更有價值。
過去芯片代工領域是臺積電一家吃肉、三星喝湯的格局,現在中芯憑借國內的訂單快速爬坡,月產能已突破70萬片晶圓;原本被看作“技術代差”的國產DUV光刻機,現在能支撐14nm甚至更先進的工藝;就連芯片設計工具這個被歐美壟斷的領域,國內供應鏈開發的EDA工具也實現替代。這種變化讓美國的制裁工具箱出現了裂縫。
當中國企業能自主生產7nm/5nm芯片時,限制臺積電代工已經沒有意義。
可以肯定的是,半導體產業正在從“全球化分工”的童話中醒來,取而代之的是中美兩套體系并行的新常態。就像智能手機市場既有iOS也有安卓,未來的芯片世界可能也會出現長期共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