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曾有齊白石,余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余墨哪里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齊白石是世界文化名人、20世紀中國畫壇的旗幟。齊可來作為齊白石的孫,談起祖父、父親以及自己,如數家珍,感觸良多。我們沉浸到齊白石的傳奇世界,也見識了白石老人第三子齊良琨之子齊可來。讓我們聽聽他的敘述:
記憶中的祖父
▲齊可來近照
齊可來1938年生于湖南省湘潭縣,1947年9歲時隨母王紫佩遷居北平,入住西城區跨車胡同 13號(現為北京“齊白石故居”)。父親先期1年抵京。在齊可來兒時的記憶里,齊白石的宅子很大,畫室“甑屋”位于最里邊的院落,由三間屋子組成,兩間相通,“甑屋”與臥室之間有木質軟墻相隔。
齊可來在與齊白石共同生活的5年里,時常到“甑屋”看齊白石作畫。往事歷歷在目,祖父的音容笑貌銘刻在他的心里。
在祖父身邊,齊可來開始臨摹祖父的畫作。當年他在北平二區中心小學讀過書,念到初一時離京。原因是父親1950年已到沈陽東北博物館(現遼寧省博物館)供職,齊可來則于1952年抵沈,繼續讀初中。那時父親齊良琨的畫、印已經達到相當的水準,是齊白石認可的衣缽傳人。齊可來當年時常為父親抻紙、研磨,看父親作畫,耳目染,獲益深遠。齊白石對齊良琨多有稱贊,“如兒同居燕京七年,知畫者無不知兒名”,并作詩云:“如兒能不賤家雞,北地聲名父子齊。已勝鄭虔無子弟,詩名莫比乃翁低。”白石老人在一幅畫上題道:“此幅乃矛('予’字筆誤)八十一歲作,曾經浩劫未灰,因如兒露宿風餐復包裹于背,又得予重見于京華,子如求題記,以遺可來永寶”。足可見齊白石與齊良琨父子的親密關系,以及齊可來從祖父和父親那里領悟到的齊派真諦。
感悟祖父最深
▲齊可來書畫作品《蝦》·(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齊可來對祖父欽佩有加。在他的感悟中,齊白石是他一生高山仰止的模。且看他娓娓道“爺爺自幼家貧,曾勉強到外祖父的蒙館(私塾)里念書,不足一年,因家貧缺少勞力而輟學,就去放牛、砍柴。爺爺在家排行老大,自稱'齊大’,很立世。他們兄弟5人,我只見過三爺。爺爺天性嗜書,放牛時,就'牛放山上、人倚樹讀書’,《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之類反復吟讀,熟記于心。爺爺涉足繪畫,緣于家鄉風俗:生孩子的人家,在門上貼符驅邪。符是畫的雷公神像。為了給人家畫符,起初描影,后來便自畫。接著,他不滿足于畫符,又畫熟悉的花草、釣翁什么的,純是自務。
“那時候,家鄉習慣給老人畫像留念,叫'描容’,爺爺就給人描容。他畫得好,不少年輕女人也來請他畫像,留著好看。畫得好了,他名氣大起來,被人戲稱'齊美人’。他天資凸顯,而志趣和鉆研使天資得以發揮。
“爺爺從小瘦弱,力氣小,水田里翻地,犁都扶不住。家人就讓他'改行’學手藝,于是干起了木匠,只是粗木匠,拉鋸刨刨子上梁搭椽子,給師傅打下手。一次做完活走在路上遇到倆人,師傅恭敬地讓路。齊白石就問,'都是木匠,為何給他們讓路?師傅說,'他是做細木的。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齊白石后來拜一位細木師傅學雕花木匠。雕花第一步是畫樣,內容是麒麟送子、八仙過海之類。齊白石想,何不雕些眼前的東西,就畫樣雕刻花草、石榴、壽桃等。結果又雕出了名氣,但他閑下來還是讀書。
“這時,爺爺遇見當地一位文人紳士胡沁園,人稱'三相公’,家藏書畫,擅長工筆繪畫。此人賞識齊白石的勤奮和聰穎,免費收為弟子。時年27歲的齊白石,流露出自己年齡大了的想法,三相公就鼓勵他,《三字經》上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終成大器。這三相公不僅自己帶齊白石,還托一飽學先生教爺爺作詩,又私下激勵他,'你畫好了,能賣錢接濟家里,要有信心’。齊白石在三相公家見識了許多名人字畫,并開始讀唐詩。”
說著,齊可來吟出齊白石的一首詩:“村書無角宿緣遲,二七年華始有師。燈盞無油何害事,自燒松火讀唐詩。”這應該是齊白石那個時期心志與境況的寫照。對于齊白石發奮于困境、刻苦于厄運、終于開創了一代繪畫宗師的輝煌,齊可來感悟彌深:對于齊白石畫作純粹的中國風骨與題材以及成就之登峰造極、題材之廣泛多樣,他更是心領神會。
齊派虔誠的傳承人齊可來
▲齊可來書畫作品《荷花鴛鴦》·(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齊白石書畫院展覽(齊白石版權擁有者)·少白公子湯發周供圖
作為中國繪畫的“齊門家法”,乃中華民族文化之瑰寶。而齊良琨、齊可來父子,繼承了“齊門家法”。齊良琨先于乃父于 1955年去世,1957年齊白石謝世時,曾被齊白石稱為“余之得意門弟”的陳半丁先生在齊良琨一幅遺作上題款“齊良琨畫蟲頗有父風,惜不永年,深為感痛。”可見齊良琨造詣之高、功夫之深。而齊可來自幼受家庭熏陶,隨祖父和父親習畫,得其真傳,加之孜孜以求、勤學苦練、醉心畫藝幾十年,畫作亦頗顯齊門傳人風骨,楊仁愷先生題其畫邊款日:“可來同志作畫得乃祖之真諦”,歐陽中石先生則在其《群蝦圖》上題道:“的(確)是齊門家法。”1957年齊可來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畢業后長期從事教育和宣傳工作,其間始終堅持作畫,不忘繼承和發揚齊派畫風,作品先后被遼寧省政協、博物館及外國許多人士收藏,其作品刊登于國內三十多家報刊,有《齊可來畫選》二集面世。楊仁愷稱贊他“信其為白石老人家有傳人耳。”
現已離休多年的齊可來,依然每天作畫,畫到興頭,不知午夜已過,幾近雞之將鳴。他時刻覺得祖父、父親冥冥中在遙望自己,因而不能懈怠、不能愧對、不能枉為白石嫡孫。他銘記爺爺“不叫一日閑過”的教誨,以爺爺“在似與不似之間”的繪畫真諦為繪畫的最佳境界,畫藝長足進步。像荔枝與小雞(吉利多多)、鲇魚與桂魚(長年大貴)、雞冠花與大公雞(冠上加冠)、瓶插牡丹(清平富貴)等等,由于匠心獨運,深得大眾喜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