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年,世道亂得像一鍋煮沸的粥。商紂王昏庸暴虐,百姓在苛政下喘不過氣,而渭水流域的周部族卻像破土而出的新芽,一天天壯大。周人的先祖后稷,早在堯帝時期就擔任農師,世代承襲這份差事,把農業打理得井井有條,也因此積累了深厚的根基。
這時候,周部族迎來了一位賢明的領袖——周文王姬昌。他延續祖輩重視農業的傳統,待人寬厚,十里八鄉的百姓都愿意跟著他干。周文王心里清楚,想要成就大業,光靠老實種地可不行,還得有能臣輔佐。于是他廣納賢才,不少有本事的人都慕名而來,文臣武將湊了一大幫。
眼看著周部族一天天壯大,商紂王坐不住了,隨便找個由頭,就把周文王抓起來,關在羑里(今河南省淇縣西北)。周文王的臣子們急得團團轉,四處搜羅美女、寶馬和珍寶獻給紂王,又花錢買通商朝大臣在紂王面前說好話。紂王這人貪財又好色,收了好處,就把周文王放了。
重獲自由的周文王,心里憋著一股氣,發誓要讓周部族強大起來。可他琢磨著,手下雖然人才不少,但缺個能統籌全局、謀劃滅商大計的關鍵人物。從那以后,尋訪賢才成了他的頭等大事。
就在這當口,渭水畔出現了個怪老頭。此人須發斑白,看著有七八十歲,每天在磻溪釣魚。奇怪的是,他的魚鉤離水面足有三尺高,還是直的,上面連魚餌都沒有。過往的人見了,都當他是個糊涂老頭,誰也沒把他當回事兒,直到周文王路過。
周文王好奇,就過去和老頭攀談。一聊才知道,這老頭名叫姜尚,字子牙,是遠古炎帝的后代。早些年,他在商朝都城朝歌宰過牛,又在孟津賣過酒,可惜做生意實在不在行,賠得血本無歸,這才跑到渭水邊釣魚。但他釣的可不是魚,而是等一位賢明的君主。
兩人越聊越投機,姜子牙談起天文地理、政治軍事,頭頭是道。他分析說,商朝氣數將盡,得有賢明之主取而代之,給百姓謀個好日子。這番話,正說到周文王心坎里。周文王當場就認定,這就是自己苦苦尋覓的治國大才!他恭恭敬敬地說:“請您出山,幫我治理國家吧!”說完,就讓人備好馬車,邀姜子牙一同回城。
姜子牙到了周部族,先是被拜為太師,后來又升為國相,軍政大事一把抓。周文王的父親太公季歷生前就盼著能有這樣的大賢,所以人們尊稱姜子牙為“太公望”,后來叫順口了,就成了“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沒讓人失望。他輔佐周文王,對內發展生產,讓百姓吃飽穿暖;對外征討不服的部族,擴充疆土,一步步削弱商朝的勢力。在姜太公的謀劃下,周部族先后打敗犬戎、密須等部族,收服耆國,吞并崇國,還在崇國故地修建豐城,把都城遷了過去。到周文王晚年,周的疆域東北到山西黎城,東抵河南沁陽,南邊勢力延伸到長江流域,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盤都歸了周,滅商的根基算是扎穩了。
周文王去世后,姜太公又輔佐周武王,一舉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從渭水邊的釣魚翁,到周朝開國元勛,姜太公的一生堪稱傳奇,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世求賢若渴、君臣相得的典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