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著以色列與伊朗矛盾發酵吸引住了全球目光的“良機”,俄軍集結大量兵力在蘇梅發起了“夏季攻勢”。
整個烏克蘭東北部,俄方集結了大約12.5萬兵力,其中約5萬人進攻蘇梅,試圖向烏國縱深推進數十公里,從而建立所謂的“緩沖區”。
實際上,俄軍在烏克蘭東北部發起進攻的目的有兩個——
其一,在烏東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為將來侵占更多烏克蘭領土創造條件。
其二,牽制烏軍,防止烏方在南線采取進一步行動,威脅克里米亞半島——我5月底就說過,俄軍在東北部集結重兵乃圍魏救趙之策。
從6月初開始,北線俄軍就發動了猛烈的攻勢。
根據俄宣的說法,俄軍勢如破竹,一口氣突破了烏軍4道防線,“把國際社會看傻了眼,連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態度都瞬間‘畫風突變’”。
我澄清一下,真實的戰況是——
俄軍確實在前進,但進展極其緩慢,僅攻占了幾個被炸成廢墟的無人村莊,且是用人頭換來的。
雖然俄軍打仗不行,但必須承認,俄宣在紙面上的“戰斗力”不是一般的強。前線俄軍的戰斗力但凡有俄宣的1/10,也不至于打了3年多、折捐百萬,所占領土比2022年3年月還少很多。
俄宣稱,在俄軍的凌厲攻勢下,烏軍根本“扛不住”,澤連斯基的態度也變了——哀求俄方“別打了、別打了”。
之所以說這些,是因為簡中區關心這場戰爭的人,每天都浸泡在這樣的虛假消息中。我本人每天晚上在家門口的河濱跑道上散步時,常常聽到一些穿著行政服的中年人喜氣洋洋地交流俄軍的戰果。
但凡有一丁點邏輯思維能力的人,都會感到疑惑——既然俄軍如此神勇,為何三年多來戰線始終呈膠著狀態?
也許俄躉們會質問我:既然俄軍如此不濟,為啥烏軍不能將其趕出去?
能夠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他們終于有了一點思考能力。
其中原因,我至少在數十篇文章里提過——從戰爭爆發時開始,美西方——主要是拜登的政策——就從未想過幫助烏軍擊潰入侵者。他們只想幫烏軍擋住敵人的進攻,讓入侵者感到勝利無望后心甘情愿地坐下來談判。
因為俄方無論折損多少人都算“沒有任何損失”,川普上任后,試圖通過削弱烏軍的抵抗能力來結束戰爭。
現在看來,川普的如意算盤已注定落空。在剛剛結束的海牙北約峰會上,歐洲和加拿大承諾支持烏克蘭直到最后,且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進程“不可逆轉”。
他們的戰略目標也發生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轉變,不再將幫烏軍擋住入侵者的進攻為目標,而是將打敗入侵者、保障烏克蘭領土完整、追索戰爭賠償和懲罰戰爭罪犯為目標。
6月26日,烏軍總司令西爾斯基宣布:俄軍在蘇梅的攻勢已經被遏制,約5萬俄兵被牽制在此,行無可進,退無可退。
他說,根據5月和6月的戰斗結果,俄軍的“夏季攻勢”正在失敗,就像其2024年在哈爾科夫地區進攻失敗一樣。
西爾斯基介紹,俄軍自6月8日以來一直在向前推進,但到本周,烏軍不僅阻止了敵人前進的腳步,還多次反攻并收復了一些村莊,并“成功牽制了大約5萬名俄兵,其中包括精銳的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
把珍貴的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當傷亡率高得驚人的步兵來用,可見俄方的戰爭資源已經接近枯竭。
西爾斯基在講話中透露了烏軍的戰術——
一是建立牢固的防御工事,這是為了阻擋敵軍前進。
二是打造反無人機走廊,這是為了保護烏軍士兵。
三是在防御線前方形成“殺傷區”,這是為了收敵兵人頭。
照這么打下去,只要歐洲能提供足夠的武器彈藥,烏方可以一直打到敵人無人頭可送。
沒辦法,俄方只能花重金買兵。
26日,韓國議員援引韓國國家情報院(NIS)的評估報告稱,金國不僅仍在向俄提供導彈和炮彈,還計劃增派6000人赴俄,參與對烏作戰。
最遲將于7、8月份抵俄。
根據公開信息,金國去年共支援了1.2萬人,今年初又送了3000,英國情報部門評估認定其戰損為6000人——即將增派的人數似乎證實了這個數據。
照我看,這個數據可能還是保守了。
從2023年8月至2025年3月,金國至少運送了64批武器,超過15800個集裝箱,估計裝有420萬至580萬發彈藥。其中包括大量短程彈道導彈、170毫米自行榴彈炮和大約220套240毫米多管火箭發射系統。
數量雖然很大,但從戰場的烈度來測算,最多只能供俄軍使用6個月。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近日表示,這場戰爭可能在未來3年內結束不了,“我看不到隧道盡頭的亮光”。
如果事實不幸被他言中——可能性非常大——這場戰爭再打上幾年,一方由歐洲各國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花大價錢從金國購買,誰能夠堅持到最后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