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風
選大學、選專業,還是選城市?
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335萬,畢業生1222萬,雙雙處于歷史高位。
高校持續擴招,上大學已非難事,碩士博士遍地走,“學歷通脹”之下,大學生早已不再稀缺。
三四十年前,每年只有幾十萬人能考上大學;如今,僅本科招生就有500多萬人。
高考并不必然改變命運,有時候選擇往往大于努力。
外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內有經濟爬坡過坎壓力,加之第四次科技革命席卷而來,時代早已不同。
新形勢下,選大學、選專業依舊關鍵,但選好城市,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
一旦選錯城市,人生或許會繞上不少彎路。
那么,哪里是高考意義上的好城市?
01
教育大城
高校越多,知識溢出效應越強,創業創新氛圍越濃。
2025年,我國共有2800多所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超過4300萬人,雙雙位居世界第一。
先看大學數量,誰是我國高校數量最多的城市?
根據教育部全國高校名單,內地大學10強城市分別是:
北京(92所)、廣州(84所)、武漢(83所)、鄭州(73所)、重慶(73所)、上海(69所)、西安(63所)、成都(59所)、長沙(59所)、天津(57所)。
這里的高校,包括本科、專科,衡量的是規模之大。
全國高校超過一半都是高職(??疲┰盒#鄶党鞘斜究圃盒U急炔蛔阋话搿?/p>
單看含金量更高的本科院校,10強城市格局為之一變:
北京(68所)、武漢(46所)、西安(45所)、上海(40所)、廣州(39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杭州(29所)、哈爾濱(28所)。
北京遙遙領先,武漢、西安、上海、南京的排位都有所提升,而鄭州、石家莊、昆明的排位有所下降。
無論哪一個榜單,深圳、蘇州、寧波、東莞、佛山、南通等萬億強市,都處于墊底。
再看在校大學生,我國有多少個百萬大學生之城?
大學是人才港。大學生越多,人才后備軍越強大,城市發展潛力也更大。
根據各地公開數據,我國已有8座百萬大學生之城,都是直轄市或強省會。
其中,廣州以168萬在校大學生蟬聯第一,鄭州、武漢位列前三。
在這些城市,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在校大學生,人才密度之高可見一斑。
不過,這里的大學生,包括本??粕?研究生,為廣義上的大學生。
要數量更要質量,從在學研究生來看,北京、上海、南京、武漢、西安、廣州超過15萬人。
北京遙遙領先,在學研究生多達47萬人,許多985高校已經變成“研究生”大學。
與之對比,大學生數量名列前茅的鄭州、石家莊、南昌、昆明,主要靠的是專科生的貢獻,大學生和研究生未必有那么多。
02
高校強城
城市教育水平,要看規模,更要看實力。
大學評價機制,最為人所熟知的當屬985、211工程。
近年來,隨著教育體制改革,“雙一流大學”橫空出世,但985地位依舊穩固。
先看雙一流高校,我國共有147所雙一流大學,所有省份雨露均沾。
根據名單,雙一流高校最多的10個城市: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廣州(7所)、武漢(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長沙(4所)、哈爾濱(4所)。
雙一流大學主要集聚于四大直轄市、主要省會城市,基本都是傳統大區中心。
相比而言,一些明星城市,雙一流大學屈指可數。
深圳、蘇州、廈門、寧波、濟南、鄭州等各自只有1所高校入圍,而佛山、東莞等地仍舊掛零。
再看985高校,如果說雙一流體現的是雨露均沾、政策傾斜,那么985高校則是優中選優。
全國2800多所普通高校,本科不到一半,雙一流只有147所,985高校僅有39所。
具體來看,北京8所、上海4所,位列第一梯隊;
湖南、陜西都是3所,緊隨其后;
江蘇、廣東、湖北、四川、山東、遼寧、天津都是2所;
浙江、安徽、黑龍江、吉林、福建、重慶各自都有1所。
我國內地31省,還有13個省份沒有985高校。
河南、河北、山西等“山河四省”成員,江西、廣西、貴州、云南、內蒙古、青海、寧夏、新疆廣大中西部省份在列。
其實,一些經濟實力相對較弱的省份,教育并不差,東北三省就是如此。
這說明,即使經濟產業都不復以往高光,但東北教育的底子還在。
03
名校之城
大學排名榜單五花八門, 但受到廣泛認可的只有4個:QS、U.S. News,泰晤士、上海軟科。
香港地區的高才通、日本的高度人才計劃、內地的人才補貼,都是以此為基準。
四個榜單有何不同?
QS關注大學口碑、U.S. New重視論文及國際合作,泰晤士相對綜合,上海軟科聚焦于學術。
根據《最新世界500強大學》,以至少躋身3大榜單TOP500為基準,共有35所內地高校位列世界大學500強。
一流大學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及強省會,南京、武漢、西安遙遙領先。
綜合來看,我國內地TOP10高校: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一向被視為教育洼地的深圳,卻有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躋身多個世界大學榜單。
這與許多人感知不符,背后不無深圳經濟強市的加持,也與深圳在國際化、學術層面的大筆投入不無關系。
當然,這一榜單仍有局限性,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科院大學、國防科技大學、蘭州大學等名校不在其列。
原因在于,國際排名更側重于論文引用、國際頂刊成果、諾獎等重大獎項,與國際接軌的理工院校更占優勢。
人文社科的文化和地域屬性相對較強,部分學科更為國內所獨有,難以體現在國際排名中。
同時,部分985高校宣布退出國際排名,部分由于體制機制原因,未參與排名,蘭大、國科大、國防科大都是如此。
04
經濟強市
城運即未來。
選擇競爭力強勁之城,還是持續收縮之地,差距越來越明顯。
我國共有330多座地級及以上城市,但萬億城市只有27座,加上集全省資源于一身的省會,高能級城市也就40多座。
根據《最新全國100強城市排行》,萬億城市集中于東部,長三角占了9席,廣東4席,山東、京津冀各3席,浙江、福建都是2席。
反觀中西部地區,只有強省會或直轄市在列,普通地級市有待突圍。
東北地區暫時空缺,大連、沈陽雙雙站上9000億元,2025年或將打破“零”的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級市經濟正在力壓省會,內地27個省會中,還有11個未能躋身50強城市。
這些省會包括:哈爾濱、南寧、太原、貴陽、烏魯木齊、蘭州、呼和浩特、銀川、???、西寧、拉薩。
我的《中國城市大變局》一書對此有詳細分析。
05
發達之城
GDP總量高只能說明規模大,不一定代表更為發達。
人均GDP、人均收入更為關鍵。
綜合衡量,才能看出哪些城市只是大,還是大且強,抑或小而美。
這是2024年人均GDP、人均收入最高的25座城市:
可以發現,人均GDP、人均收入排名居前的城市并不相同。
收入高的城市幾乎都是超大特大城市,而人均GDP排行榜中卻不乏中小城市。
人均GDP高的中小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家里有礦。
榆林、鄂爾多斯是煤都,克拉瑪依是石油大城,借助能源能迅速做大GDP,但未必能提高居民收入。
因此,衡量城市發達程度,要排除資源型城市,這與人均收入結合體現得尤為明顯。
換言之,人均GDP、人均收入雙高的城市,才屬于真正的相對發達之地。
第一類,上海、北京、蘇州、杭州、廣州、深圳、寧波、南京、無錫等經濟強市。
無論人均GDP還是人均收入,雙雙位居前列,可視為發達地區。
第二類,鄂爾多斯、克拉瑪依人均收入排在30名開外,榆林、海西州,人均收入更在50名之外,這些地方居民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富。
第三類,東北一些地市,不只是GDP總量被趕超,人均指標也逐漸落后,沈陽、大連等地都是此。
第四類,重慶、成都等地,雖然GDP躋身前十,但人均GDP卻排在50名開外,而人均收入也排在40名之外,這些城市并沒有想象的那么發達。
當然,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指標,都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一概而論。
06
人口流入之城
用腳投票,這是最大的現實。
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人口流向是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只有經濟產業發達、就業崗位多元、資源充足、薪資水平和升職空間突出的城市才是首選。
過去10年,誰是人口吸引力最強的城市?
深圳、成都、廣州位居前列,年均增量在50萬以上,堪稱搶人大戰最大贏家。
西安、杭州、鄭州、武漢,年均人口增長也超30萬,長沙、蘇州、合肥、東莞、昆明、寧波等年均超20萬,均為人口凈流入之地。
對比來看,天津、蘭州、哈爾濱、長春、唐山等北方城市墊底,部分地區面臨人口持續流失。
從全國人口大流動來看,主要呈現出三大趨勢:
一是多個省份全省人口負增長,但省會人口高增長,強省會正在成為經濟、產業、人口的護城河。
二是沿海城市人口開始分化,一些傳統外貿大市面臨流出風險,只有部分向著高新產業或高端服務業轉型的地方,仍有較強吸引力。
三是人口開始向內陸城市回流,部分受益于國內大循環、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戰略,部分受到全球產業大轉移、中西部產業轉移的雙重影響。
零和搶人時代,未來只有大城市,人口還有增長的可能。
07
就業之城
從985高校畢業生去向,可以管窺各地的就業吸引力。
作為經濟大省和產業大省,廣東、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幾乎是所有985大學畢業生的主要流向地。
人往高處走,人跟產業走,孔雀東南飛正是如此。
根據985高校畢業生去向分析,發達地區高校的第一就業地無一例外都是本省本市。
如華南理工大學超過3/4的畢業生留在廣東,上海交通大學近1/3畢業生留在上海。
當然,如果經濟不差,省內有強省會支撐,高校畢業生也會還有相當比例留在省內就業,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都是如此。
與之對比,經濟欠發達,或競爭力不足,即使擁有眾多名校,也很難真正留得住大學生。
哈工大、吉大,留在當地就業的畢業生卻不到3成,大量學生最終成了廣東、北京、上海等地的人才蓄水池。
武漢、合肥同樣面臨虹吸,華中科大、中科大每年都有相當比例的畢業生,流向珠三角、長三角等地。
不過,隨著“留住百萬大學畢業生”等戰略推進,加上自身高新產業崛起,武漢合肥正在扭轉這一局面。
08
有錢之城
有錢的城市,自然有財力投入到教育上,形成追趕乃至領先。
我國高校有部屬高校與地方高校之分,各類部屬院校只有110多所,其他90%以上均屬地方高校。
部屬高校受到國家財政、地方財政的雙重支撐,而地方高校發展取決于省市的財力。
這是2025主要高校教育經費排行:
全國共有29所高校預算經費規模均超過100億元,均為“雙一流”大學。
其中清華、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哈工大、中大超過200億元。
總體來看,同樣都是部屬高校,經濟發達地區高于欠發達地區,這就是地方財力懸殊的體現。
同時,由于高校性質不同,理工科院校經費普遍高過文科,而綜合實力越強的高校,拿到的經費也就越多。
部屬高校雖然遙遙領先,但一些強省會和經濟強市的地方高校中,不乏經費爆棚的存在。
這是2025年地方高校教育經費排行:
據不完全統計,26所地方高校年度教育經費超30億元,深圳大學以75億元遙遙領先。
這些高校,要么位于經濟發達地區,要么地處強省會
雖然不是重點高校,但本身在區域內是拔尖的存在,自然會得到鼎力扶持。
深圳、蘇州、寧波,就是“不差錢”的代表,這些地方力圖擺脫“大學貧困市”的尷尬,在大學投入上可謂不吝重金。
鄭州、昆明、南昌、太原則是強省會的代表,雖然經濟實力不及沿海,但區域內只有一兩所所頂尖高校,自然不吝投入。
當然,一省只有一所頂尖大學的地方還很多,但只有強省會或經濟強市,才能提供更大支持力度。
畢竟,如果本身的經濟底子就比較弱,即便想要支持首位大學,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09
幾個建議
千萬不要選錯城市。
當然,選城市的前提,在于已經做好了高校層級的優先排序。985高校擁有最大的優先級,其次為211高校。
如果在兩個985或211高校之間猶豫,或者選擇空間只剩下二三流高校,那么選好城市無疑就很重要。
這里有幾個原則:
其一,盡量到大城市去。
大城市不只教育資源更發達,而且就業空間更為廣闊,生活方式更為多元,整體環境更為包容。
中小城市就業,多數集中于“體制內”崗位,“關系社會”無處不在,大城市至少還有一定的自由選擇空間。
無論是為了開闊視野、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還是為了未來的工作和就業,大城市都是最基本的。
其二,避開四無城市:既不屬于省會,也不是經濟強市,也不是大都市圈成員,更不靠近就業所在地。
有些地方,歷史上因緣際會,獲得名校加持,但一無財力,二無優勢產業,三無充分就業空間,教育優勢恐難以維持。
部分城市由于經濟產業實力孱弱,沒有與大學相匹配的創業就業平臺,缺乏與前沿專業相關的優勢產業,難以發揮大學與城市的互動效應。
其三,重點高校優先選城市,普通高校選城市兼顧選專業。
如果分數達到重點線以上,那么選擇城市就有了優先級,能選擇高能級城市的盡量向高能級城市去,能選擇省會的就避開一般城市。
如果分數只能觸及普通高校,那么選城市的同時務必要考慮好專業。
當前,隨著宏觀經濟、產業格局發生變化,專業正在遭遇大洗牌。
曾經熱門的土木工程、國際貿易墜入塵埃,人工智能奔涌而出,新專業層出不窮。
但是,選專業不能只看眼前,要看到10年之后的大勢。人工智能一旦普及,許多專業都將失去既有的競爭力。
其四,都市圈、城市群時代,不一定都要擠到北上廣。
北上廣的經濟、產業和教育固然發達,但競爭也最為激烈,內卷無處不在。
我國正在步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都市圈同城化、城市群一體化,讓不同區域連成一片,不是一城,勝似一城。
退而求其次,選擇都市圈或城市群內的高校,分數相較于超級城市本身更低,同樣能享受到大城市的資源溢出。
三大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長三角和大灣區,以及廣州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長株潭、武漢都市圈等相對成熟的都市圈。
既不脫離大城市,又靠近就業所在地,這是更為理性務實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