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疫情后能不能恢復得好,關鍵就在于一個器官,那就是腸道。
2025年4月,浙江大學聯合山東微生態實驗室做了一項長達兩年的研究,盯上了新冠后康復的關鍵線索——腸道菌群。研究團隊找了87位新冠感染者,跟蹤觀察了他們的糞便樣本、肺功能指標和CT影像,結果發現一個驚人的規律:恢復得快還是慢,竟然和腸子里的細菌種類有關。
科學家把這些人分成兩類腸道菌群類型。一種是以布拉氏菌和雙歧桿菌為主的“益生菌型”,一種是以鏈球菌為主的“炎癥型”。這些菌群類型其實并不是感染新冠后才出現的,而是早就存在于身體里,由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基因等因素慢慢塑造而成。而當病毒來襲時,腸道菌群底色,就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打得贏這場仗。
結果讓人震驚:那些屬于“鏈球菌型”的人,更容易發展為重癥,而且體內病毒清除得更慢。平均來看,這一類人的核酸陽性期比“益生菌型”的人整整多了4天。而在出院后6個月時,仍然有超過一半的“鏈球菌型”患者肺部影像學沒恢復正常,而“益生菌型”只剩兩成還在拖延。
換句話說,腸道菌群就像是一個人身體的“作戰指揮部”,決定是快速反應部隊,還是拖沓指揮系統。而這個“指揮部”在感染前就已經設好了調子。
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只要簡單地測一下腸道菌群中“布拉氏菌和雙歧桿菌”跟“鏈球菌”的比例,科學家就能基本預測一個人是不是更容易康復。如果一個人的腸道里益菌多、鏈球菌少,那他的肺恢復得也更快,呼吸順暢、體力好;反過來,如果鏈球菌多,那他很可能長期喘不過氣,甚至連運動耐力都會下降。
換句話說,“你恢復得好不好,你的腸道其實最清楚”。如果你的腸道菌群是健康的,你的恢復就非常順其自然;如果菌群已經失衡,那新冠不過是點燃了一場本就埋伏已久的戰火。
這也讓我們看到,新冠其實不只是呼吸系統的事情,很多人今天都很關注肺的問題,當然也是因為肺結節非常普遍,但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更要關注決定我們恢復快慢,能幫助我們恢復的腸道。
如何恢復腸道菌群平衡?歡迎添加微信CHEN2021hk,加入【后疫情健康管理群】,參加特別直播,并領取《腸道菌群調理豆方》,為防止無關人員干擾,直播設置9.9元報名門檻,歡迎需要的朋友掃碼報名參加,進群獲取更清晰的判斷、更科學的健康管理方案,以及獨家資料與交流福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