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兩類國家最令人困惑:一類是資源極度匱乏,卻富得流油,比如新加坡、日本;另一類則是礦產豐富到驚人,卻長期貧窮落后,比如非洲許多國家。
關于后者,我曾經以為只是新聞報道中為了吸引眼球而放大的極端例子。但近兩年因工作需要,我陸續走訪了十多個非洲國家,主要與礦業相關。每到一地,身邊人都會感嘆:“資源這么好,隨便開發一下不就發財了?”
非洲各國,渾身是礦
但真實的情況遠非如此。太多國家,明明坐擁金山銀山,卻窮得叮當響,甚至連最基本的制度規則都懶得裝一裝。
從南非、博茨瓦納、贊比亞、剛果(金),到馬里、幾內亞、塞拉利昂,非洲從南至北,銅、金、鉆石、鋰、鈷、鎳,應有盡有,資源豐富得令人眼紅。但“賣礦致富”這四個字,遠沒有聽上去那般輕松。
塞拉利昂出產的高品質鉆石聞名全球,背后卻隱藏著無數的血腥和暴力,驚心動魄的好萊塢大片《血鉆》
就是基于這片苦難大陸的真實故事改編
圖:壹圖網
礦多,不一定是祝福;管理不好,反而可能成為一種詛咒。
津巴布韋:礦多制度亂,反成“難富之地”
若論資源稟賦,津巴布韋在非洲也算佼佼者。這個國家的金礦和鋰礦聞名于世,理論上本應涌現出多個世界級或區域級的大礦。但現實是,它幾乎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標桿型礦山。
礦業的大規模開采需要天量的資本投入和機械設備
智利的丘基卡馬塔銅礦,就是大規模開采的典范
圖:壹圖網
津巴布韋一度是非洲搞硬巖鋰礦的“耶路撒冷”
礦多且富,圖中鮮紅色的就是鋰礦帶
圖:mining zambabwe
一個重要原因,是制度設計上先天不足。津巴布韋的礦權以“礦業聲明”(mining claim)為單位劃分,每個claim面積僅約150公頃左右。政策上允許申請者一次性申請若干claim,但數量有限,無法形成大規模、連片的礦權布局。
這意味著,哪怕地下是一個整體的大礦體,也會被人為切割成多個“碎片”,不同企業各自為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也無法支撐起大型、資本密集型的現代礦山。
正在挖金子的津巴布韋礦工
細碎的礦權分割加上缺乏資本和技術投入
讓津巴布韋至今都遍布這種效率低下的小礦場
圖:壹圖網
津巴布韋的手寫“礦證”
更令人費解的是,津巴布韋至今沒有建立起一個公開透明的全國礦業權信息平臺。
在許多國家,礦權系統清晰可查,申請者能明確看到各種類型的探礦權、采礦權、特許權的劃分與分布,避免重疊和沖突。而在津巴布韋,不僅沒有電子系統,許多礦證仍是手寫的,申請流程更是極其依賴“窗口關系”。
莫桑比克這方面就做得好多了
申請人可以從礦權地圖上輕松了解信息
圖:Mozambique Mining Cadastre Map Portal
你今天去礦業局申請,可能拿到一個claim的手寫礦證;明天另一個人也能從不同官員那里拿到同一區域的特許權。于是,claim、EPO(Exclusive Prospecting Order)、SG(Special Grant)等礦業權之間常常發生重疊與糾紛,令人望而卻步。
在這樣的制度環境下,真正有志于做長期投資、進行系統開發的企業,會因不確定性而選擇退出,留下的往往是一些小打小鬧或打游擊式開發的投機者。
投資環境不穩,政策朝令夕改
發展礦業,是一項重資產、長周期的事業,需要清晰的制度框架、明確的法律保障,以及一個“說話算數”的政府。
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之所以成為全球礦業投資的優選目的地,不僅僅是因為資源稟賦好,更因為其政策穩定、法律可預期、社會治理能力強。只要你遵守規則,就基本不用擔心中途被“變相清場”。
同樣是挖金子,澳洲西部的這處金礦畫風就正常多了
圖:壹圖網
但非洲不少國家,都在這一點上明顯掉鏈子。大家投資非洲,也只看前兩三年,最多五年——這期間必須回本且達到盈利預期,因為后面,誰也說不準。
以馬里為例。澳大利亞企業Leo Lithium曾在此掌控Goulamina——世界級的大鋰礦。
但就在去年項目推進之際,馬里政府突改礦業法,將政府持股比例從原來的20%大幅提升至35%,直接打破了原有投資回報模型。Leo Lithium最終只能選擇退出。
馬里政府軍也一樣靠不住
再不把礦交出來,就要接受真理的審判了
圖:壹圖網
類似的故事接連上演。2024年11月,澳洲礦企Resolute Mining的CEO及兩名員工在與馬里官員的一次會談后被扣押,最后公司不得不支付1.6億美元“解決問題”。這顯然不是正常的法律或監管程序,而是變相勒索。
就是右邊的馬里領軍政府領導人,把來自己國家開礦的CEO給抓了要贖金,跟殺雞取卵也沒兩樣了
圖:The Nightly
最近,世界知名的礦業公司巴里克黃金的大型金礦Loulo-Gounkoto,也被馬里政府“臨時接管”。這是個大而富的金礦,儲量超過200噸黃金。
最新報道顯示,巴里克正尋求世界銀行仲裁,以保住自己的礦山。
馬里政府因稅務問題“臨時接管”巴里克的超大型金礦,有點無法無天了
圖:Reuters
幾內亞也正在重演同樣的劇本。今年5月,過渡軍政府領導人敦布亞將軍通過電視臺發布總統令,大規模撤銷已有采礦權,據稱被撤銷的礦證超過100宗,涵蓋多個鋁土礦項目。
更糟的是,其中不少礦權已處于建設期或剛開始出礦階段,投資者投入巨大,卻突然面臨“被清場”的命運。
搶礦,屬于非洲老鐵的傳統藝能
圖:mining.com
眼下,西非多個國家似乎都看到了“強取豪奪”的甜頭,紛紛跟進。有的已經開始要求原已由礦業部頒發的礦證必須重新獲得議會或內閣的批準,否則視為無效。
政策的不確定性直接抹殺了投資者的信心。畢竟礦業是一場馬拉松,不是100米短跑,而頻繁換軌的政策,只會讓人中途退場。
津巴“養豬術”,先穩住再下刀
當然,還有一種更“隱秘”的政策轉向,那就是前期打感情牌,后期亮出鐮刀。
津巴布韋在這方面的“手法”也頗有代表性。前期對外招商時,政府積極承諾允許原礦出口、給予稅收減免、外匯自由結匯等政策。企業紛紛入場,投入資金,展開勘查和建設。
但當礦山進入量產階段,政府開始收緊政策:要求企業必須建設自有電廠、不得出口原礦、鼓勵在國內建設冶煉廠。
到今年6月又有新規定,自2027年起,所有精礦出口都將被禁止。
豬養肥了再殺,津巴布韋宣布從27年起,禁止鋰精礦出口
圖:Reuters
更過分的是,從去年開始,津巴布韋政府強制國際企業收入大比例在本地以津元結匯。津元臭名昭著,是一種極不穩定的貨幣,匯率波動劇烈,通脹嚴重,極易使投資者在實際收益上遭受巨大損失。
企業家背井離鄉,辛辛苦苦賺來的富蘭克林,政府卻不讓你帶走,非要換成他們本國與紙無異的鈔票,這和直接搶也沒什么兩樣了。
2015年的時候,一百萬億津巴布韋元只能換40美分
在當地超市能買倆小面包,這錢跟廢紙也沒啥區別了
圖:壹圖網
這些“逐步加碼”的做法,對外資企業而言無異于“溫水煮青蛙”。初期投入巨大,等想退出時,已騎虎難下。
剛果(金):天選資源大國,典型投資黑洞
在整個非洲,剛果(金)堪稱資源“天花板”。
這里擁有全球最大沉積型銅礦帶,鉆石、黃金、鐵礦資源豐富,還有世界最大硬巖鋰礦——馬諾諾項目正在等待開發。論資源稟賦,幾乎無出其右。
中國海外最大銅礦—卡莫阿-卡庫拉銅礦就在剛果(金)
圖::Ivanhoe Mines
然而剛果金卻是全球礦業界最“令人頭疼”的國家之一。
一方面,該國多年戰亂不斷,地方武裝頻發,安全形勢極其復雜;另一方面,政府治理極度薄弱,甚至連海關、警察、移民局等基層執法機構都淪為“斂財工具”。
中國人在剛果(金)的境遇可謂步步維艱。移民局官員見到中國人就開口要錢;機場工作人員甚至敢直接從行李中拿走現金,不給就關小黑屋,或扣留護照;礦區附近的公路卡點三天兩頭攔截過路車輛,以“檢查”為名變相敲詐。
戰亂和政變是剛果金繞不過去的主題曲
在當地大量投資的中資企業,只能默默吞下苦果
這種“明搶”式執法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一個國家如果連外來投資者的基本人身安全都保障不了,又怎能指望其能高質量地管理礦業發展?
剛果金的處境,屬于是“老天爺追著喂飯,他卻一把掀了桌子”。
“資源詛咒”不是傳說,而是現實
學界將這些現象稱為“資源詛咒”——資源越豐富,越容易使國家依賴單一產業,削弱制度建設,最終導致經濟脆弱、社會不穩定。
在非洲,這種詛咒尤其典型。一旦政府嘗到了賣礦掙錢的甜頭,往往就不再思考如何通過工業、農業、服務業等多元方式建設國家經濟,而是把礦產變成一項“權力游戲”。
剛果金東部的南基伍省,金銅錫鉭鈷應有盡有
首府布卡武市卻破敗不堪,叛軍M23時不時還會來掃蕩一圈,簡直是拿命在開礦
圖:壹圖網
誰在臺上,資源就是誰的;誰掌控礦業部,礦證就可以隨意發放或撤銷。資源不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財產,而是某些人實現私人利益的手段。
更可悲的是,在一些國家,普通百姓的生命甚至不如一頭牛值錢。有時村民因礦車事故身亡,家屬尚未討說法,當地政府官員就已登門“協調”,要價上千美元,最后實際賠到家屬手中的,也許只有幾張零散的鈔票。
礦不是原罪,治理才是答案
資源本身沒有錯。真正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不是地下埋著多少金屬,而是它能否建立起清晰透明的制度、尊重契約的政府、穩定可信的法律環境。
那些靠資源發家的國家,不是因為資源本身,而是因為他們有能力駕馭資源。
跟只想賺快錢的津巴布韋不一樣,鄰居坦桑尼亞就在扎扎實實修路建港,給未來的工業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首都達累斯薩拉姆一派欣欣向榮
圖:壹圖網
相反,那些被資源詛咒的國家,不是因為礦太多,而是因為他們把礦權當作玩具,把法律當作擺設,把投資者當作提款機。
終有一天,礦石會挖完,投資者會走人。如果到了那時,農業沒恢復,工業沒起步,制度沒建成,這些“金山銀山”,也不過是一片廢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