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詭云譎的資本市場中,代表傳統勢力的網約車巨頭Uber,以前所未有的姿態,屢屢刷新股價歷史新高,成為華爾街的“新寵”。
與此同時,代表顛覆力量的,特斯拉Robotaxi(自動駕駛出租車)業務,一改昔日備受追捧,在近來卻遭遇華爾街的集體唱衰,多份看空報告密集發布,雞蛋里挑骨頭,不斷為其前景蒙上陰影。
很多人將這種鮮明的對比,歸咎于馬斯克和華爾街常年積累的不共戴天的宿怨。
但實際上,這部分也揭示了短期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技術商業化面臨的重重疑慮,也顯示了在技術過渡期,Uber以“人機共存”模式所具備的戰略優勢。
01
華爾街力挺Uber
股價再創新高
Uber的股價屢次突破歷史高點,這背后,是華爾街分析師們對其前景的普遍看好。
在人類駕駛向自動駕駛轉變的過渡階段,漸進式的變革在商業上或許更有前景。
他們認為,Uber與Waymo、小馬智行等領先自動駕駛企業的戰略合作,不僅能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升運營效率,更能在自動駕駛技術逐步成熟的過程中,確保其在出行服務領域的領導地位。
高盛近期的一份報告明確唱衰了特斯拉Robotaxi的擴張前景,指出其短期發展將“緩慢”,對Uber等現有網約車平臺的威脅“有限”,并罕見地將Uber列入“Conviction Buy”(強力買入)名單。
緊隨其后,巴克萊也發布了一份更為詳細的研報,其結論與高盛不謀而合,進一步鞏固了市場對Uber的信心。
02
特斯拉Robotaxi受阻
短期沖擊有限
華爾街對特斯拉Robotaxi的看空,并非純粹出于歷史恩怨或者空穴來風。
不少分析師們認為,自動駕駛出租車在未來幾年確實會逐步影響網約車市場,但短期內其沖擊將非常有限。
這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核心論點:
1、市場滲透需要規模,產能瓶頸成掣肘
報告指出,自動駕駛出租車要實現對網約車市場的有效滲透,需要極其龐大的車隊規模。
以城市-機場市場為例,每投入運營11000輛自動駕駛出租車,才能奪取10%的市場份額;而要占據50%的市場,則需要高達55400輛,這遠遠超過了2026年的預期供應量。
特斯拉等新玩家雖然雄心勃勃,但其自動駕駛車輛的產能瓶頸,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嚴重制約其部署規模。
這意味著,自動駕駛出租車對網約車行業的“輕微”沖擊,預計要到2027年才會開始顯現,而真正意義上的替代效應,則需更長時間才能形成。
2、運營效率與盈利能力待提升
即便是自動駕駛領域的領跑者Waymo,目前也面臨著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的挑戰。
雖然Waymo在加州已部署了730輛捷豹I-PACE,并在2025年3月創下單月70.8萬次的出行紀錄,但其單車日均運行時間僅為13小時,遠低于理想狀態下的20小時,剩余時間處于閑置或充電狀態。
更關鍵的是,Waymo目前的盈虧平衡點高達每單32美元,遠高于當前的實際收費,導致每次行程虧損12美元。
雖然Waymo正積極與現代、吉利等車企合作開發成本更低的車型,以期將盈虧平衡點降至15.88美元,但這仍需時日。
高昂的運營成本和尚未盈利的商業模式,使得Robotaxi短期內難以大規模鋪開。
3、布局高度集中,覆蓋范圍有限
目前,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布局高度集中于核心城市的高頻區域,例如舊金山市中心及機場,這些區域占據了當地網約車出行量的40%。
盡管Waymo已進入美國前20大城市中的一半,但通常只覆蓋部分區域,距離全面覆蓋仍有巨大差距。相比之下,網約車在美國整體出行中的滲透率仍然很低。
2026年預計全美將發生1454億次出行,而網約車僅占29.1億次,不足2%,其中Uber和Lyft分別占1.2%和0.6%。
這為自動駕駛出租車留下了巨大的增長空間,但同時也意味著,要實現對現有網約車的實質性威脅,自動駕駛車隊規模需要大幅擴張,且能夠覆蓋更廣闊的地理區域,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03
合作共贏成主旋律
Uber戰略先行
面對特斯拉Robotaxi 在氣勢上咄咄逼人的壓迫感,Uber和Lyft等網約車平臺并未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尋求與Waymo等自動駕駛企業展開合作。
這種合作不僅可以緩解短期內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Uber在行業變革期的戰略彈性——意識到了風險,不會坐以待斃等待特斯拉革了自己的命。
例如,Waymo與Uber合作上線亞特蘭大自動駕駛服務時,Uber股價在6月24日跳空大漲了7.5%,這正是市場對“共贏”敘事的積極反饋。
通過與技術先行者合作,Uber可以提前布局,整合自動駕駛技術到自己的平臺中,從而在未來逐步實現“人機共存”的混合運營模式。
這種合作模式,使得Uber能夠在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成熟、成本高昂的階段,繼續享受傳統網約車業務的紅利,同時逐步積累自動駕駛運營經驗,為未來的全面轉型做好準備。
換言之,Uber正在利用其強大的平臺優勢和用戶基礎,將潛在的競爭者轉化為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未來出行服務的可能性。
04
漸進式變革與顛覆式創新的矛盾點
特斯拉的 Robotaxi 作為顛覆式創新已經出現,盡管自動駕駛出租車的興起勢不可擋,但受限于成本、技術和產能等多重因素,其對網約車行業的沖擊將也只能是漸進式的,合作競爭并存的局面將持續多年。
這給了Uber 這樣的原有巨頭以足夠的緩沖時間,以應對真正的行業變革,所以雙方的決戰可能要等到2030年代才會全面展開。因此,在2027年之前,Uber的基本面都將保持穩健。
然而,長期來看,一旦Robotaxi部署規模突破關鍵門檻,或者特斯拉等玩家選擇“繞過平臺直接干”,觸發市場對Uber商業模式的系統性擔憂,資本市場的敘事才會從當前的“共贏”轉向“替代”。
屆時,Uber將面臨真正的挑戰,其能否成功轉型并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將取決于其在技術整合、成本控制和用戶體驗方面的持續創新。
目前來看,市場尚未因為Robotaxi的預期而拋售Uber,反而短期內仍受到積極情緒提振。
這表明,在可預見的未來,Uber憑借其強大的市場地位和靈活的戰略調整,依然是出行服務領域的佼佼者。
而特斯拉Robotaxi,雖然未來可期,但在當下仍需克服重重障礙,才能真正兌現其顛覆市場的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