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玩深海載人潛水,絕對是祖師爺級別的。
早在1960年,他們的“的里雅斯特號”,就勇闖馬里亞納海溝,創下了10916米的深度紀錄,至今還沒人能超越。
咱們雖然起步晚,但發展速度驚人。
從1986年首艘載人潛水器7103號,到2010年的蛟龍號,再到2020年的奮斗者號,一步步突破極限。
兩國載人潛水器的發展到底有何異同?
誰更具實力?
美國,經驗老道,技術穩健
美國的載人潛水器,得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
那時候的深海探索,還是一個新鮮詞,技術剛剛開始起步。
1958年,美國海軍買下了一艘由意大利制造、瑞士設計的潛水器——的里雅斯特號。
兩年后這家伙潛到了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成為第一個載人到達那里的潛水器。
從那以后,美國就開始琢磨,怎么讓載人潛水器更實用、更靈活。
于是到了1964年,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就推出了阿爾文號。
跟的里雅斯特比起來,它小不少,但靈活性大大提升。
它能坐三個人,兩個科學家和一個駕駛員。
裝備也升級了,帶上了機械手、多波束聲吶,還有彩色攝像機。
不光能夠進行科學考察,海底救援它也能上,就連一些軍事任務,它也接得住。
一開始設計的下潛深度是1829米,后來升級到6500米。
雖然沒有突破的里雅斯特號的深度紀錄,但是阿爾文號在實際應用中更加出色。
1966年打撈了失事氫彈,1977年發現了海底熱液區,1985年找到了泰坦尼克號殘骸……
累計完成了超過5000次下潛,是全球最勤快的載人潛水器。
然而盡管阿爾文號等潛水器在技術上不斷優化,美國載人潛水器的極限深潛紀錄依然停留在1960年的的里雅斯特號10916米。
除了載人潛水器之外,美國在深海救援方面也花了不少心思。
比如獵鷹號,這是一艘載人纜控救生艇,能夠在600米深度開展救援。
近些年洛克希德·馬丁等公司,拉著國內外一堆伙伴,又搗鼓出幾種干式作戰潛水器,比如說UOES-2和DCS-1。
這些潛水器能悄無聲息地滲透,還能搭載潛艇出動,基本就是把載人潛水器用到了特種作戰上。
但是吧你也知道,搞深潛這東西,燒錢,技術瓶頸也難啃。
所以美國近幾年把重點放到無人潛水器上了,尤其是那種體型特別大的無人潛航器。
比如波音交付的虎鯨超大型無人潛航器,長24.4米、重80噸,最大潛深超過3300米,采用模塊化設計,能執行布雷、掃雷、電子戰以及水下監視等多種任務,續航時間能夠達到幾個月,并且在潛行時非常安靜。
中國,后來居上,創新突圍
中國載人潛水器的起步比美國晚了幾十年。
最早是在1986年,咱們造出了第一艘7103救生艇,潛水深度只有300米,主要是用來救援潛艇的。
真正卯足了勁兒要搞深海載人潛水器,那得等到2002年了。
國家把這項技術攻關列入了863計劃的重點項目,蛟龍號也由此正式啟動設計和制造。
到了2010年,蛟龍號第一次下海就潛到了3759米,這可是咱們自己從頭到尾設計制造的第一臺載人潛水器。
也讓咱們成為全球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深潛技術的國家。
兩年后,蛟龍號又刷新了紀錄,下潛深度達到了7062米,幾乎覆蓋了全球99.8%的海洋深度。
蛟龍號不僅能自主航行,還能懸停定位和高速水聲通信。
特別是這個懸停定位,可以讓它穩穩地定在海中,方便機械手做精細操作,國際上能做到這水平的潛水器真沒幾家。
緊跟著蛟龍號,咱們又造出了深海勇士號。
別看它最深只能到4500米,好像沒蛟龍號厲害,但牛就牛在它身上超過95%的東西都是咱們自己造的,核心技術全在自己手里。
它也是個勞模,在2018年一整年完成了87次下潛,比美國的阿爾文號還多。
接下來就是奮斗者號,這真是我國載人潛水器技術的一大飛躍。
重36噸,采用了新型高強度高韌性的鈦合金材料,能坐三個人,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生命支持能撐15小時以上,整體性能放在世界上都是頂尖的那一批。
設計和制造上實現了好多自主創新,比如載人艙那個極致的設計和焊接,解決了超厚鈦合金板加工的大難題。
電力系統用的是油浸耐壓鋰電池,保證在萬米深海也能穩定供電。
操控系統更智能了,能自動診斷故障、容錯控制,還能自動避開海底障礙物。
機械手具備7個關節、6自由度運動控制和超過60公斤的持重能力,填補了我國全海深液壓機械手作業的空白。
不僅潛水器本身,配套的水面支持系統也實現了國產化,包括100噸門架式布放回收系統,徹底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形成了完整產業鏈。
奮斗者號外形也經過優化,潛浮速度約61米/分鐘,是現役全海深載人潛水器中最快的,操縱性和穩定性都特別好,復雜環境下也能游刃有余。
2020年,奮斗者成功下潛到10909米,刷新了咱們自己的載人深潛紀錄,幾乎追平了美國里雅斯特號的世界深潛極限。
本文內容90%以上基于自己原創,少量素材借助AI輔助。但是所有內容都經過自己嚴格審核和復核,文獻來源如下:
1、維基百科.《的里雅斯特號》
2、中國科學院院刊.《載人潛水器——面向深海科考和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國之重器”》
3、艦船科學技術.《國外載人深潛技術的創新與發展》
4、水下無人系統學報.《國外蛙人水下輸送平臺技術發展綜述》
5、維基百科.《蛟龍號潛水器》
6、觀察者.《“深海勇士”國產化率達95% 南海潛4534米海試歸來》
7、人民日報.《“奮斗者”號上奮斗者的奮斗(“四深”領域這樣創新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