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魏國大將鐘會率軍攻入成都,滅蜀漢??烧l也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后,這位“滅蜀功臣”竟然在成都舉兵造反,矛頭直指自己的頂頭上司司馬昭。鐘會哪來的膽子?他手底下20員大將、25萬軍隊,看起來確實有造反的本錢。可這場兵變就像一場鬧劇,迅速開始,更快地結(jié)束了。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鐘會為啥敢造反,又為啥輸?shù)媚敲磻K。
一、鐘會的底氣:兵多將廣,野心膨脹
滅蜀之后,鐘會手里攥著的牌面確實漂亮。魏國滅蜀時出動18萬大軍,雖然打仗有損失,但鄧艾被搞掉后,他的部隊也被鐘會吞并了。再加上投降的蜀漢軍隊,尤其是姜維帶的五六萬人,鐘會手底下直接控制的兵力少說也有20萬,甚至可能達(dá)到25萬。
將領(lǐng)方面就更不用說了。魏軍這邊有衛(wèi)瓘、胡烈、王頎等14員大將,蜀軍降將里還有姜維、廖化、張翼這些名將。20多個能打的將軍,加上二十多萬軍隊,換誰誰不飄?鐘會心想:“司馬昭能挾天子以令諸侯,我鐘會為啥不能?”潁川鐘氏也是名門望族,憑啥就比河內(nèi)司馬氏低一頭?
二、造反三步走:計劃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
鐘會的造反計劃看起來挺像那么回事。第一步,他給魏明帝曹叡和郭皇后辦了一場風(fēng)風(fēng)光光的喪事,還假傳郭皇后遺詔,說要討伐司馬昭。這招其實就是想給自己造反找個正當(dāng)理由,畢竟那時候的人講究“名正言順”。
第二步,他逼著手底下那些將領(lǐng)一起簽“討伐司馬昭”的聯(lián)名書。這招挺毒,一來是拉大家下水,二來是試試誰的立場不堅定??上В@一試就試出問題了。
第三步,他讓姜維帶著原來的蜀軍打頭陣,自己帶著大部隊在后面跟進(jìn),計劃先占長安,再打洛陽。這計劃要是成了,天下說不定真能改姓鐘。
三、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
鐘會算盤打得響,可他漏算了一件事:人心。他以為手底下那些魏將都是自己人,其實人家壓根不服他。比如衛(wèi)瓘和胡烈,這倆可是司馬昭的鐵桿心腹,表面上對鐘會客客氣氣,背地里早就準(zhǔn)備搞事情了。
再說姜維,人家投降是假,想復(fù)國才是真。姜維心里的小算盤是讓鐘會和司馬昭狗咬狗,自己好趁機(jī)恢復(fù)蜀漢。結(jié)果鐘會還傻乎乎地以為姜維是真幫他,讓他帶兵打先鋒。
最要命的是普通士兵。這些魏軍將士跟著鐘會打蜀漢沒問題,可你要他們調(diào)轉(zhuǎn)槍頭打自己人?那就不干了。更何況司馬昭在魏國的威望可不是鐘會能比的。
四、兵變失?。阂粓鲷[劇的終結(jié)
鐘會的造反就像一場沒排練好的戲,剛開場就演砸了。胡烈等人偷偷散播消息,說鐘會要把不聽話的將領(lǐng)全殺掉。這下軍中人心惶惶,士兵們干脆先下手為強(qiáng),直接把鐘會和姜維給圍了。
《三國志》里寫得很簡單:“將士憤怒,殺會及維?!本瓦@么幾個字,結(jié)束了鐘會的皇帝夢。他手底下那20多萬軍隊,壓根沒派上用場。
鐘會的故事告訴我們,造反不是光有兵有將就行的。你得有人心,得有威望,得有一套讓人信服的理由。鐘會啥都有,就是沒人支持他。說到底,40歲的鐘會還是太年輕,把政治想得太簡單了。司馬昭能成功,是因為曹魏朝廷早就被司馬家滲透成篩子了。鐘會呢?他連自己手下的將領(lǐng)都搞不定,還談什么爭天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