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諸葛亮一死,蜀漢就沒人了,大將凋零,撐不了幾年。但說實話,這種說法有點片面。嗯,最近翻了些史料,發現蜀漢最后那幾十年,其實藏著一群狠人。十萬軍隊,五十多個將領,分布五大軍區,硬是扛住了曹魏和東吳的壓力。
一、五大軍區:蜀漢的軍事骨架
蜀漢的軍隊分布,有點像現在的大軍區制。漢中、成都、永安、南中、江州,五個地方分工明確。漢中呢,直面曹魏,常年駐軍三萬左右。為啥這么重要?你想啊,曹魏動不動十萬大軍壓境,王平就靠這三萬人,在興勢之戰把曹爽打退了。嘖嘖,這操作真是絕了。
成都軍區呢,是政治心臟,兵力最多,估摸著四萬五千人。涪縣那地方屯兵也不少,屬于中央軍區的延伸。魏軍打過來的時候,蔣琬、費祎就是從這兒調兵支援漢中。至于永安?防備東吳的橋頭堡,兵力一萬上下。南中管著蠻夷,也得一萬;江州存在感弱,五千人頂天了。
這么一看,蜀漢的布局還挺精明——前線重兵,后方穩當,中間靈活調度。
二、漢中:蜀漢的“鐵門栓”
漢中這地方,簡直是蜀漢的命門。歷任守將都是狠角色:魏延、王平、胡濟……尤其是王平,文化不高,打仗卻賊猛。興勢之戰時,魏軍十萬大軍壓境,漢中守軍不到三萬,將領們慌得不行。王平呢?淡定得很:“怕啥,依險而守,耗死他們!”果然,魏軍糧草耗盡,灰溜溜撤了。
還有個小將傅僉,263年魏滅蜀時死守陽安關,戰到最后一刻??上О?,隊友蔣舒投敵了,不然……唉。說到這兒,漢中為啥能守這么久?地形險要 將領能打 士兵敢拼命。缺一不可。
三、成都中央軍:名將扎堆的“大本營”
成都軍區不只是屯兵,更是人才庫。蔣琬、費祎、董允、姜維……這幫人既是文臣又是武將,軍政一把抓。姜維北伐,成都就是后勤基地;魏軍偷襲,費祎立馬帶兵增援。
更神奇的是,這幫人還能“兼職”。比如廖化,七十多歲還能上陣;諸葛瞻(諸葛亮兒子)帶著關統、張嶷的兒子張遵守綿竹,最后全員戰死。嗯,說句題外話:蜀漢的“官二代”們,真沒躺平。
四、邊緣軍區:小角色的大作用
永安軍區,聽著冷門,作用不小。羅憲守城時,主將閻宇帶兵跑了,留給他兩千老弱殘兵。結果呢?東吳來攻,羅憲硬是扛了半年。陳到早年在這兒練過白毦兵,精銳中的精銳。
南中軍區更絕。馬忠、張嶷在那兒鎮撫蠻夷,一邊打仗一邊搞民族團結。張嶷為了救友軍,重傷不退,最后戰死沙場?;暨?,蜀漢亡了還在南中抵抗,直到劉禪親筆勸降……
江州?存在感低,但鄧芝、趙云都待過。趙云啊,七旬老將還在江州練兵,不服老!
五、將領群像:星光璀璨的幕后英雄
蜀漢后期的將領名單,隨便一數五十多人:王平、姜維、羅憲、傅僉、柳隱(八十歲守城)、張嶷……這些人名氣不如“五虎將”,但個個有故事。
比如柳隱,八十歲還在前線;蔣舒投敵,但傅僉寧死不降;向寵在夷陵之戰護著劉備撤退,自己戰死……為啥蜀漢能撐幾十年?就是因為這些“小人物”在關鍵時刻頂了上去。
哦對了,還有個細節:蜀漢滅亡時,戶籍94萬人,軍隊十萬兩千。啥概念?九個人養一個兵!這么窮的國家,靠將領精打細算,愣是扛了三十年。
說實話,讀這段歷史挺感慨的。蜀漢后期哪有“無人可用”?分明是星光璀璨,只是被演義忽略了。將領們有的善守、有的能攻、有的鎮邊、有的護國,硬生生把蜀漢壽命拉長了幾十年。
有時候想啊,歷史真是“成王敗寇”。劉禪投降了,就有人說蜀漢弱雞。但細看那些守城戰、那些死戰不退的名字……嗯,他們配得上一句“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