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上海警方破獲了一起“債務優化”詐騙案。
上海某法律咨詢公司負責人孫某,通過偽造90余名信用卡、網貸逾期人員的貧困證明和疾病診斷書,以借款人自身罹患重疾、家庭陷入困境等為由,提出延長還款期限、減免利息乃至本金的訴求。如遭拒絕,便頻繁地進行不實投訴,以逼迫金融機構最大程度滿足其減免本息的要求。孫某通過此舉獲利50余萬元,導致銀行損失超百萬元。
這起案件并非孤例,它是金融機構核心利益遭到金融黑灰產吞噬的一個縮影。
2025年6月,馬上消費金融、西南政法大學聯合發布的《中國金融黑灰產治理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產市場規模已突破2800億元。2024年中國黑灰產從業人員估算超800萬人,年復合增長率87%。在短視頻和社交平臺上,與債務優化、征信修復、反催收、投訴代理等相關的信息多達15萬條。
“金融機構和金融黑灰產之間,有一點像貓鼠游戲。貓在明處,老鼠躲在暗處。貓雖然很勤勞地在抓老鼠,但老鼠的繁殖速度很快,無法徹底根治。”一位金融從業人員說道。
目前,金融黑灰產已經滲透到金融行業的各個領域,金融機構對此展開圍剿。
在信用卡領域,整治“反催收聯盟”,整治偽造材料惡意投訴行為。
在貸款領域,整治“零首付”購房,整治偽造材料騙貸等行為,大力鏟除非法中介。
在保險領域,整治“代理退保”亂象,整治偽造材料騙保。
在征信領域,揭穿信用修復騙局,查處“征信鏟單”團伙。
有些時候,科技賦能讓金融黑灰產更加隱蔽,更加防不勝防。
2023年8月,香港警方破獲了一起利用人工智能換臉技術騙取金融機構貸款的詐騙案。一個詐騙集團在不到1年的時間里,盜用至少8名香港市民已掛失的身份證,向20家銀行及借貸公司遞交共計90次貸款申請以及54次銀行賬戶開戶申請,絕大部分是通過網上申請,利用人工智能換臉技術,企圖瞞騙人臉識別系統以完成網上申請程序。最終,有4次貸款申請成功,涉及款項共計20萬港元。
2025年5月,上海警方偵破一起網店虛構交易騙取運費險理賠款的保險詐騙案。與以前空包裹發貨不同的是,汪某等人進行了技術“創新”,在店鋪未實際發貨的情況下,通過偽造發貨退貨物流單據,虛假申請自行聯系快遞物流進行退貨,騙取保險公司的運費險理賠款達300余萬元。
面對金融黑灰產的進化,金融機構也在用科技武裝自己。
針對金融黑灰產,馬上消費金融搭建了智能化技術治理體系,包含三大核心模型:黑灰產關鍵詞提取&泛化模型、舉證洞察模型、套路識別模型。
這三組核心模型,能夠幫助金融機構實現“數據捕捉-智能分析-策略生成-多端處置-生態共治”的閉環運行。簡單來說,捕捉到疑似黑產的數據后,系統能夠快速分析判斷是否屬于黑產,再根據黑產使用的套路,同步進行客戶投訴處理+挖掘線索進行報案+準備材料進行監管申訴,全方位扼殺金融黑灰產。
一系列操作下來,金融機構在與金融黑灰產的攻防戰當中,就能化被動為主動。
目前,國家層面也加大了對金融黑灰產的打擊力度。
2024年7月,《關于常見犯罪的量刑指導意見(二)(試行)》生效,增加了“幫信罪”的量刑標準。
2025年3月,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聯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稽查局,開展為期6個月的金融領域“黑灰產”違法犯罪集群打擊工作,劍指非法代理維權、反催收聯盟、征信修復騙局等長期盤踞在金融暗角的產業鏈。
“市民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掉進黑灰產的陷阱。”一位金融從業人員說道,金融黑灰產在互聯網上大肆發布“征信洗白”“百分之百解決債務”的廣告,偽造大量的“成功案例”,然后坐等市民上鉤。絕大多數時候,“成功案例”全是編造的,金融黑灰產從業人員一旦收到錢,要么無法兌現承諾,要么直接卷錢跑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