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廬 山
說起江西的名山廬山,有關它的風景、文化、宗教、教育、政治、建筑,都值得大書一筆。
詩人們一到了這里,隨手就能撿拾到千古名句。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毛澤東的“無限風光在險峰”,都是婦孺皆知的佳句名言。詩歌對一座山的形象、氣質(zhì)、名聲乃至旅游的影響力,都在廬山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神人呂洞賓曾經(jīng)在仙人洞修道成仙,晉代的慧遠法師曾經(jīng)在東林寺門口植松,王羲之曾經(jīng)在歸宗寺洗墨,陶淵明曾在溫泉附近的村里暫居,李白曾在五老峰下讀書,白居易曾在花徑歌詠桃花,米芾曾為該山手書“第一山”,朱熹曾在白鹿洞講學,王陽明曾在舍身巖散步。近代的毛澤東、彭德懷、蔣介石……都在廬山演繹出了曲折起伏的故事。
02
驪 山
西安臨潼的驪山,也是山以人名的典型。
傳說這里是“女媧補天”之處,所以女媧有個別名叫“驪山老母”,山上有“老母殿”,同樣在這里,周幽王為博取大美人褒姒展顏一笑,結(jié)果“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所以山上也能找到烽火臺。唐皇李隆基、貴妃楊玉環(huán)二人的“長生殿”“比翼鳥”愛情故事,這里也是重要的演出地點,老百姓更熟悉的是“華清池”,因為楊貴妃當年常常來此泡澡沐泉。白居易《長恨歌》“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寫的就是貴妃洗澡的場景。
其實這里的溫泉,在唐朝以前就很出名了,比如秦始皇在這里修建過大浴池,名曰“驪山湯”。驪山近代再次引起舉世矚目,是因為抗戰(zhàn)時期著名的“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捉住蔣介石的地點,就在驪山半山腰的“兵諫亭”。由此可見,驪山可以當作一面“歷史的鏡子”。
03
韶 山
湖南湘潭的韶山,因為毛澤東的誕生,讓這片默默無聞的世外桃源聲名遠播。
韶山的名字,據(jù)說是舜帝南尋到此,青山綠水好風光,讓他心情大好,遂命樂隊奏九章韶樂,以助雅興。音樂一起,山川蕩漾,百鳥歡欣,鳳凰來儀,原來此山跟韶樂竟如此和諧,那就叫“韶山”吧。
隨后是幾千年的寂寞,直到韶山孕育出了毛澤東。盡管這里有“韶山八景”,但是在領袖的感染力面前肯定要甘拜下風,毛澤東故居、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詩詞碑林、滴水洞一號樓、毛澤東銅像等,吸引來的瞻仰者更廣泛。
04
張家界
蜚聲中外的張家界,得名也是因為一位大人物,此人乃幫助劉邦打下大漢天下的張良——張子房。
張家界現(xiàn)在屬于世界自然遺產(chǎn)的武陵源風景區(qū),事實上張家界比武陵源名聲大得多。漢留侯張良在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后,預測劉邦要對功臣不利,便果斷地辭官歸隱,在青巖山隱居學道,還留下了張家后人,這個地方也就叫張家界了。
05
太姥山
因為一個平民婦女命名一座山,這種情況實在不多見,所以太姥山值得一記。在福建東北福鼎以南,東海之濱,有太姥山。說是堯帝時,有個老太太在山上種蘭,老太太樂善好施,名聲很好,大家尊稱她為“太母娘娘”,后來干脆改叫“太母山”了。漢代東方朔替漢武帝分封全國名山時,特別推重此山,還改“母”為“姥”。
06
樂 山
四川樂山,也是因為一個人而出了名,這個人不是一般人,而是一尊彌勒大佛,世稱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比樂山有名。峨眉山下,閩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于凌云山,凌云山不大,卻匯集了嘉州之勝,嘉州即樂山古名。古時候,因為三江匯流,水流兇險,過往船只經(jīng)常在此遇險。唐玄宗時代的海通和尚發(fā)起了一個造像運動。凌云山的和尚果然壯志凌云,因為這個佛像規(guī)劃設計得太大了,直接把半座山給用上了,佛像高達71米,僅佛頭就寬10米、高14.7米,耳朵達7米之長,耳朵眼里能鉆進倆人,腳背上能擠100多人。工程實在是浩大,九十年之后才得以完成。樂山大佛無與倫比,頭頂天,腳踏地,懷抱三江,端坐安詳,神態(tài)雍容,真是不朽之神品啊,它連眼皮都沒眨一下,一千年就過去了。
◎本文原載于《文摘報》(作者:王動、徐韜),圖源網(wǎng)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