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工卡綜合庫
——一個難以忘懷的地方
- 方群龍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后,西藏軍區在總結這次戰役后勤保障工作時,重點指出了在物資儲備上存在著一線倉庫儲備容量小,數量少,儲備品種不配套的問題。戰役縱深缺少戰役儲備倉庫,一旦有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物資保障將會出現斷供的危險。搞好平時戰備物資儲備,合理布局戰役儲備倉庫,鞏固和增強部隊戰斗力,確保戰役的勝利,是當時后勤部工作的當務之急。1963年春,西藏軍區后勤部楊以山部長率領有關部門和人員,對拉薩周邊的地形道路進行了多次實地勘察論證,最終確定在墨竹工卡縣直孔區羊日嘎鄉境內建設戰役儲備倉庫。在報經總部批準后,于1964年春,從軍區營建總隊調集了數百名員工,在大山深處擺開戰場。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在一條長達15公里的道路沿線,建起了66棟庫房,總建筑面積為3.3萬平方米的戰役物資儲備倉庫。倉庫為團級單位,下轄4個營級分庫。命名為西藏軍區694倉庫,1980年改名為墨竹工卡綜合倉庫(簡稱羊日嘎倉庫),于1966年正式組建完成。擔負起軍械、工化、軍需、油料等多項戰備物資的收發管理任務,初步形成了高原戰區縱深梯次有重點的戰役物資儲備體系。
一、倉庫地處惡劣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官兵必須具備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羊日嘎倉庫座落在地形隱蔽,人煙稀少的大山深處。戰時條件下不易遭受敵空襲破壞,物資儲備安全可靠。但是,也面臨著三個突出問題:一是自然環境惡劣,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6月飛雪,10月冰凍,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空氣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0%,四個分庫分別建在山腳和荒坡下,與外界幾乎隔絕。由于高寒缺氧,紫外線強,人們經常感到頭暈目眩,胸悶氣喘,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工作時間較長的同志,臉紫唇烏,指甲凹陷,都不同程度患有浮腫,血色素增高,高血壓、心臟擴大等高山疾病。二是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物資文化生活落后。倉庫駐地到墨竹工卡縣城30余公里,道路崎嶇難行。夏季暴雨洪水常造成山體滑坡,沖毀道路和橋梁,阻斷交通,人員車輛出行困難。沒有通信設施,不能及時與外界溝通聯系,信息十分閉塞。文化生活枯燥單調,一年看不上幾場電影,報刊雜志成了日報變“周報”,變“月報”。家信到手多數也是半個月以后,由于受高原自然環境和當地相對落后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部隊生活就地采購新鮮蔬菜毫無可能,僅靠部隊供應的副食,多數是腌臘制品,脫水干菜,海帶粉條,生活質量差,生活成本高,難以保證人員的生活需求。三是高寒缺氧,給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務帶來了極大的困難。據研究證實,人空手站在海拔4000米的地方,等于在海平面負重40斤。而倉庫駐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擔負著物資的裝卸收發,執勤警衛等項任務,屬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其體力消耗與海平面相比,幾乎要增加一倍。再加之西藏雪封冰凍期長,年平均60%的工作任務必須在雪融之后和下雪之前短暫的4-5個月內完成。這種惡劣的高原氣候給倉庫官兵完成各項任務,無疑增添了困難和壓力。
每一次的物資裝卸都是一次高強度的體力勞作。上百臺車在沒有機械作業的情況下,人工裝卸一次物資,需要整整一天。為了完成任務,官兵們都爭先恐后、勇挑重擔,用他們堅實的臂膀,象背山一樣將成噸的物資背進碼垛,背出裝車。個個累得汗水淋漓,精疲力盡,他們顧不得休息,直到完成任務為止。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有些戰士還患上了腰肌勞損。除了繁重的裝卸任務外,站崗執勤確保倉庫安全,是他們的另一項重要任務。常年累月官兵們頂風冒雪,忍饑受凍,身披冰霜,在空曠寂靜的庫區內外,站崗放哨,巡邏執勤。有時為了查證一個疑點,他們要在夜深人靜的荒原上頂著刺骨的寒風潛伏數個小時,用警惕的眼睛觀察著周圍的一切。建庫25年來,倉庫在安全防范工作中,沒有發生任何事故案件,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
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天斗地,創造新生活
由于倉庫地處偏僻,遠離城市,基礎設施匱乏,缺水缺電,工作生活極為不便。為了用水,官兵們要帶著工具到河邊去背、去挑,氣溫較好的7.8兩個月,冰河融化,潺潺的流水給這空曠寂靜的山崗帶來了生機,官兵們把取水當成一種快樂的享受。而寒風刺骨,滴水成冰的季節,每背一桶水對官兵來說,無論是意志還是體力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除了用水難以外,用電更難。倉庫組建初期,上級給每個分庫配發了一臺小型柴油發電機用于照明,這在當年基礎設施薄弱的條件下,柴油發電機成為唯一的光源,而油料配給的嚴格限制(每晚僅發2小時),又將這微弱的光明壓縮到了極致。這種層層疊加的困難,正是當年官兵們最真實的寫照。1971年總庫黨委組織專人對當地的水利資源,進行了詳細的考察論證。決定利用當地天然的水利資源,修建一座水電站,徹底解決倉庫的用電問題。1972年初,總庫宋永祥主任帶領倉庫官兵和民工奔赴施工工地,掀起了一場引水修渠,興建電站的施工熱潮。在高原搞建設困難重重,數千立方的石料需要在山上和河灘里去采掘。上百噸的水泥、施工材料、設備要申請運力,派人從內地運到工地。引水渠的開挖沒有機械設備,全靠人工站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一鍬一鎬的挖出來。遇到堅硬的巖石層就用鋼釬打眼放炮,每前進一步都可謂困難重重,是一場攻艱克難的硬仗。在整個施工過程中,官兵和民工們不畏艱苦,不懼高寒缺氧,起早摸黑奮戰在工地上。經過一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完成了3公里的引水渠和發電機房的建設。1972年底,從湖南零凌縣購進一臺120KW的發電機組,經過調試安裝后正式運轉發電。發電機組的投入運行,它不僅告別了“柴油發電機+限時供電”的窘境,更象征著一種質的飛躍。它徹底改變了軍營的生活模式,倉庫物資裝卸、日常工作、操課執勤、戰備訓練等項工作不再受制于缺電的影響。官兵們可以自由安排學習時間,不再被2小時的限電束縛。電燈、自來水等基礎設施的完善,讓軍營的生活逐漸走上正軌,軍營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活力。
倉庫在解決自身用水用電的同時,還主動為附近村莊的藏族同胞安裝了電燈,鋪設了自來水管道,徹底結束了藏族同胞祖祖輩輩沒見過電燈,沒有用過自來水的歷史。這不僅提升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也把現代文明帶入了偏遠山區。藏胞們載歌載舞,深情的說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共產黨、解放軍給我們帶來的,我們要永遠記住共產黨、解放軍的恩情。
電站的竣工發電,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發電設施,而是部隊和當地群眾賴以生存的“寶貝”,怎樣把他維護好、保養好,讓他持續不斷的發揮作用,需要認真選擇一位懂技術,善鉆研,能吃苦,責任心強的同志來管理。黃德華同志,頂著壓力自我推薦到電站工作。憑著他在家鄉從事多年電工專業技術的能力和踏實的工作作風,組織放心把這項工作交給了他。實踐證明,他是一個可以信賴的人。他在電站10年,每天起早貪黑,做到對電機的勤檢查勤保養,使電機隨時處于良好的技術狀態。冬季數九寒天,為了保證電機的正常運轉,他冒著凜冽的寒風,跳進冰冷剌骨的河水中,鑿冰引水,確保電機有足夠的水量運轉。工作之余他還和電站的戰友一起架起了一座電熱水箱,解決了洗澡問題。為了調劑改善生活,他領著大伙在河灘里,石塊間,開出了一塊塊雖然不大,但能自給有余的菜地。他把一切都給了大山,給了“羊嘎電站”。
繼承和發揚老西藏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歷史和現實給倉庫官兵提出的必然要求。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首“創業曲”在荒山野嶺中吹響,倉庫官兵開山劈石,植樹種菜,美化營區,共搬運土石方6000多立方米,開辟苗圃500多平方米。按照部隊正規化建設的要求,他們充分利用倉庫建設的邊角廢料,制作了床頭柜、洗臉架、儲藏柜、碗架等設施,做到了各種物品擺放都有固定的位置和順序。整齊化一,適應工作,方便生活。在營房建設上,他們不等不靠,自己動手,把居住多年的5000平方米營房,里里外外翻修一新,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開支。
過去,這兒的官兵長年累月吃的大多數是脫水菜、海帶、粉條、腌臘食品,吃菜要到上百公里的拉薩去采購。長途運輸不僅造成了驚人的浪費,吃到戰士的嘴里也寥寥無幾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態,庫黨委決定先在每個分庫建一個溫室,同時組織部隊在茫茫的荒野上,墾荒種菜。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從此倉庫的蔬菜實現了旺季自給有余,淡季自給,5個伙食單位變超支為節余。在此基礎上,倉庫大力發展養殖業,每個分庫都飼養了20-30頭存欄生豬,平時也能吃到新鮮豬肉。倉庫駐地依山靠水,夏季山上生長著品種繁多的野生菌類植物,部隊有組織的上山采擷,用于調劑改善生活。食用不完的晾曬成菌干淡季食用,真是一道難得的美味佳肴。為了改善物質文化生活,在上級領導機關的關懷下,機關各分庫建立了四個衛星地面接收站,各分庫還建有閱覽室、電視室、榮譽室和籃球場。總庫還組織了“戰士業余演出隊”,每天晚上和節假日,官兵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參加各種娛樂活動,文化生活得到了有效改善,給寂靜的山野增添了歡樂活潑的氣氛。
三、視藏胞如親人,譜寫擁軍愛民新篇章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部隊在羊日嘎鄉建庫以來,就與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83戶藏族同胞接下了不解之緣。目睹著他們還過著封閉落后的生活,官兵們心情非常沉重不安。他們清楚的知道幫助藏胞發展生產,擺脫貧困,是人民子弟兵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如何使藏胞從貧困中擺脫出來,倉庫黨委決定,“要想富,先修路”,道出了倉庫人的共同心聲。很快由百余名官兵組成的修路突擊隊,扛起鐵鍬、鎬頭闖進了那又窄、又爛、又斷的“公路”。他們每天迎著朝陽進山,沿著山坡開山炸石,平溝填壑,一干就是8、9個小時。走慣了山路的藏胞,雖然飽受了無路之苦,可當聽說要為他們修一條通往山外的道路時,半信半疑,他們觀察等待著,當看到這些穿綠軍裝的人,是真心幫助他們時,便悄悄的加入了修路的隊伍,軍民齊心協力,一條長8.5公里,寬3米的路修進了山村,隨著汽車喇叭的鳴響,封閉的山村被震醒了。載著布匹、農具、化肥的車輛給藏胞們帶來了喜悅和新的生活。幾十年來這條公路為藏胞的治窮致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被藏胞譽為幸福路。
四、安心邊防,獻身軍旅,做奮發有為的新一代
倉庫的官兵大多數是從內地的城鎮,農村入伍的,在得與失,苦與樂,奉獻與索取以及對待戀愛、婚姻、家庭等具體問題上都遇到了不少問題,記錄了許多感人故事。原任總庫副主任的駱世悅同志,1970年底從重慶萬州市入伍來到高原倉庫,從戰士、保管員、助理員、分庫主任到總庫副主任,一路走來20個春秋,沒有離開這個山溝。和他同期入伍的戰友退伍或轉業后,有的當上了經理、主任或廠長。為了倉庫建設,他把愛妻丟在家里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兒,妻子多次叫他想法轉業回去,他卻對妻子說:“組織上讓我擔任這個職務,是對我的信任,我怎么能不顧部隊需要只考慮自己的小家庭呢,再說,如果大家都嫌這里艱苦,往內地跑,邊防由誰來守?”幾句話說得妻子低下了頭。妻子理解了丈夫的胸懷,主動為丈夫解除后顧之憂,用孱弱的肩膀挑起了贍養雙老,照料幼兒的重擔。
總庫衛生所軍醫朱俊、毛祖毫軍醫大學畢業,分配到倉庫衛生所工作。他們不僅擔負著全庫官兵的醫療接診工作,還要負責藏族同胞的防病治病,每天的工作排得很滿,脫不開身。幾次失去了相親的機會,后來經人介紹,兩人都在內地有了對象,雙方通過書信來往都比較滿意。但一聽說在幾年內不能轉業后,先后都提出了分手。他們沒有因為失戀而沉淪,一心把精力放在工作上,把一腔深情和摯愛獻給高原,獻給祖國的邊防事業。
在干部模范行動的感召下,當個人利益與倉庫工作的需要發生矛盾時,很多戰士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總庫炊事班戰士唐大樹,他既擔負著炊事工作,還負責飼養生豬,工作又臟又累,他毫無怨言。為了大家吃好吃飽,他精心搭配伙食,粗菜細作,細菜精做,努力提高烹飪技術,做出了可口的飯菜,受到大家的贊揚。他飼養的生豬個個膘肥體壯,為大伙改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資保障。
三分庫給養員張天啟同志,用他的奉獻精神和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詮釋了一名軍人的忠誠與擔當。每天他與炊事班的戰友們一道起早貪黑為大伙做好熱菜熱飯,一天忙碌下來精疲力盡,別的同志都休息了,他還要仔細做完當天的每一筆賬目,籌劃安排好明天的生活。1990年10月一個雪漫長空的夜晚,氣候驟降,室內寒冷透骨,張天啟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做完當天的賬目,洗漱完畢,用手去開電熱毯開關,由于屋內濕度大,洗漱后又未擦干手掌的水漬,剛接觸開關,造成開關導電。一瞬間強大的電流通遍了他的全身,燒焦了他緊握開關的手掌,一條鮮活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大山深處。張天啟戰友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默默無聞的做好每一件小事,為戰友們的生活保障付出來了全部心血。他的不幸犧牲讓我們深感惋惜,也讓我們看到了高原軍人的特殊困難和危險。在緬懷這位平凡而偉大的高原軍人時,我們更應該記住,正是無數像張天啟這樣的默默奉獻的軍人用他們的青春甚至是生命,筑起了共和國邊關的鋼鐵長城。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尊敬。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軍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以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強軍思想,不斷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時俱進,適應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需求,確保能夠有效履行新時代的使命任務。后勤保障工作作為軍隊建設的組成部分,始終與作戰方針保持高度一致,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為部隊提供及時有效的保障。墨竹工卡綜合庫從客觀條件上已不適應新形勢下軍事斗爭的需要,它地處海拔4100米的偏僻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不便,通訊不暢,物資文化生活貧乏,正常生活保障困難。倉庫布局遠離作戰方向,物資運輸距離遠,時效低,難以在戰時條件下,對部隊實施有力保障。鑒于上述多種因素,西藏軍區報經總部批準,于1991年3月墨竹工卡綜合庫建制撤銷。
墨竹工卡綜合庫1966年組建到1991年撤銷,歷經了25年的奮斗歷程,一代代的倉庫官兵,懷著堅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牢固樹立戍邊衛國建功業的思想,在高寒缺氧,環境艱苦,物資匱乏,任務繁重的情況下,“以不做雪山的奴隸,要做雪山的主人”的英雄氣概和“以苦為榮,以苦為樂”的奉獻精神,在艱苦的環境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出色的完成了以物資保障為中心的各項任務。為維護西藏的穩定,邊防的鞏固,部隊的建設,軍政軍民關系的密切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譜寫了一曲曲壯美的雪域頌歌!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方群龍:軍旅生涯37年,先后在西藏軍區后勤部,拉薩軍分區,四川省軍區工作,2006年退休。在藏工作30年。西藏是我的第二故鄉,雪域軍旅情懷最令我追憶心動,刻骨銘心!
作者:方群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