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北京高考狀元大揭秘時,大家總喜歡討論,哪個學校最牛?四中、人大附、清華附,這些響當當的招牌總是排在前頭。
但有一所學校,一直悄悄地在海淀六小強里混著,卻又顯得有點不像重點高中,它就是十一學校。
在這所學校,沒有班主任、沒有固定教室、沒有統一課表,學生都可以當面懟老師。
可奇怪的是,這所看起來不務正業的學校,一本升學率竟然高達90%,每年能把大批孩子送進清北和國外頂尖名校。
很多人不理解能,這所學校到底為何如此神奇,不軍訓、不早自習、不死盯成績,反而能培養出牛娃。
紀錄片《真實生長》真實記錄了這所學校2012年改革那年,三個高一新生的故事,講述了他們在全新制度下的迷茫、掙扎、沖突和成長。
如今十多年過去,那些少年少女的模樣已經模糊,他們現在又過得怎么樣呢?
其實,這不是一部教育片能回答的問題,而是一道現實命題。
01
記錄片中,有一位少年名叫周子其。
他曾站在講臺下,質疑軍訓的合理性,他還公開喊道:“為什么不能擦汗?這不是規則,是對個人自由的壓迫。”
他會當眾對老師講的集體主義提出反駁,也會寫萬字長文討論早戀是不是錯。
很多人以為周子其在嘩眾取寵,不過那就大錯特錯了,他的邏輯嚴謹得能和成年教授辯論,言辭犀利到老師都要認真聽完。
高中時,周子其帶隊拿下北京辯論賽三連冠,被稱為“未來的公共知識分子”。
他成績好、嘴皮子厲害,眼里有光、心中有火,就像那個年代理想教育培養出來的模范生。
可誰也沒想到,十幾年過去,曾經意氣風發的周子其,也要靠寫留學文書謀生。
當年,父母希望他考入北大的金融系,不過因為高考失利,最終他進入了歷史系。
畢業后,他又去美國深造,讀的是公共政策碩士,本以為能投身學術或體制內大展拳腳,結果趕上雙減,第一份工作干了兩個月就失業。
再后來,周子其進了留學中介,幫別人寫申請材料,別人看他是北大畢業、留洋回來,會覺得你怎么混到這份上了。
周子其自己也時不時會陷入自我懷疑:“我不是該做點更高級的事嗎?”
但他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房子首付父母雖然給了,可是貸款卻讓他喘不過氣,職業沒有成長性,也沒有理想感,只有一個還行的薪水。
那個曾經喊出為天地立心的少年,現在只想別加班,穩定點。
02
另一個孩子,名叫陳楚喬。
她不是那種特別拔尖的學霸,屬于文藝氣息濃、想法特別多的孩子。
她家里條件不錯,父母也開明,初中時放棄直升機會,自己考進了十一學校。
起初,陳楚喬也很迷茫,別人選擇理科,她也跟著選了,結果考試頻頻失利。
慢慢地,她意識到自己不是那塊料,理科學霸遍地跑的學校,讓她開始懷疑:“我到底行不行?”
好在家里沒逼她硬頂,最后陳楚喬轉去國際班,不再參加高考。
她開始寫小說、拍微電影、申請國外大學,她說:“雖然我走了彎路,但我知道自己喜歡什么。”
不過走上這條追夢之路,就得承受相應的代價。
畢業后,陳楚喬去了紐約念電影專業,夢想是做導演,回國后,她進過幾個劇組,也嘗試過自由職業,但拍片不穩定、收入不固定。
她總是靠著一份工作吃三個月,再休息幾個月,再找下一個劇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連她姥姥都開始操心:“你們這行,有退休金嗎?”
但陳楚喬沒放棄,哪怕不穩定,她依然在堅持。她說:“總得有人走這條路吧?我就是那一個。”
也許,她還沒成功,但她沒有背叛自己。
03
在那個紀錄片里,還有一個女孩是最不起眼的,她來自山西縣城,父親是鐵路工人,母親是家庭主婦。
起初,她在十一學校根本不適應。
別人覺得選課自由很爽,她卻覺得沒安全感,別人討論手機使用權、學生自治、校園民主,她一句話都插不上。
當時,她唯一能做的就是低頭學習、拼命刷題,不想惹事,不敢冒頭。
她的名字叫李文婷,我們很多人,都曾是她。
她自我評價是很平凡,沒什么閃光點,但李文婷也有堅持,她默默選了一門女團舞課,從最初的拘謹到后來能自信地穿上高跟鞋表演。
這種變化,不轟轟烈烈,但真實、具體。
高考時,她考上了首都經貿大學,后又保研到對外經貿,畢業后去了銀行做柜員。
雖然薪水不高,工作也不算光鮮,但她很滿意,直言:“工作穩定,生活簡單,沒什么煩心事。”
和另外兩個光芒萬丈的同學比,李文婷似乎最不起眼,但貌似只有她過上了最安穩、最接近理想的生活。
04
如今,13年過去,三個孩子的命運各不相同。
有人依然在堅持理想,有人已經學會和現實和解,有人早早把日子過得安穩從容。
你可能會說:“是不是最后反而是最普通的那個女孩,混得最好?”
但如果我們把這三個人都拉回來,重新放在一個坐標系里看,誰輸誰贏,又有什么標準可言呢。
周子其不再張揚,但也沒躺平,他沒做學術之光,卻依然在教育領域發揮著影響。
楚喬收入不穩定,但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哪怕再辛苦,她也從來沒有后悔過。
李文婷不算有大成就,但她滿足于安穩的生活,有錢賺,有假期,也有生活節奏。
也許,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少年時的光環很美好,可大多數人最終都要面對普通這兩個字。
教育不是把你訓練成冠軍,而是教你在跌入平凡后,仍然有力量站穩、前行。
紀錄片的名字叫《真實生長》,它講的不是出人頭地,而是每個人都要經歷自己的階段,在自己的節奏里慢慢長大。
不完美也沒關系,只要沒有放棄自己。
05
我們總是急著給孩子下定義,你適不適合這個學校?將來能不能成功?是不是學霸?
但看完這三個孩子的故事后你會明白,人生是一場長跑,起點高低未必決定終點,15歲的光芒,也不能預測35歲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從來不是制造神童,而是讓一個個鮮活的人,在未來的日子里,有勇氣活出自己的模樣。
所以,別急著給孩子貼標簽,更別急著定義一個所謂的成功人生。
因為人生真正的意義,從來不在一場高考、一次選擇、或一段光輝履歷里,而在他最終是否活成了那個自己愿意成為的人。
祝所有的孩子,走自己的路,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期待那束遲來的光,終會照亮所有孩子腳下向往的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