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精英說(ID: elitestalk ),作者:靜思
“你家孩子報清華還是北大?”
對河南小伙郭恩惠來說,這不是一道難題,而是一道“任選題”——只要他想。
高考放榜后幾家歡喜幾家愁,但比高考更不讓人省心的就是報志愿了。在國內,選校和報專業絕對是能與結婚、買房比肩的人生大事。家長就怕孩子“踏錯一步毀終身”。
所以,作為一名家長,當我看到小郭同學從北大護理專業讀了一天后退學復讀,最后考上自己心中夢想——清華大學能源與電器類專業的故事后,真心羨慕他爹媽。會讀書、成績好讓人羨慕,更難得的是,他還有自己清晰的目標,不為名校title而“折腰”。
“上第一堂禮儀課時,老師發了護士服和帽子,讓我們戴著相互交流,我突然意識到這不是我熱愛的行業。”
相較于小郭同學,我們多數人更多面臨的難題不是“選清華還是北大”,而是在學校和專業只能保其一的情況下,選擇哪個?名校情結嚴重的中國父母和孩子很多時候會選擇保學校——去一個雖然專業普通、但名氣不錯的學校。但這些年,隨著行業之間巨大的就業鴻溝和報志愿專業咨詢服務的崛起,讓很多家長意識到:一個好就業的專業,可能遠比一所好牌子但難就業的專業性價比更高。
但現實是,對于有些資源的中產家庭來說,可能不存在孩子報“對”專業這件事。
實力允許“任性”
2019年,小郭同學以669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護理專業,來自河南焦作一個普通農村家庭。由于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起初并不支持他報考北大醫學部。但小郭在報考時并未對專業進行深入研究,只是在高考填報志愿階段發現北大醫學部下屬的護理學與醫學檢驗專業對分數的要求相對較低,出于對名校的向往,他還是選擇了這個方向。
以他的分數,在河南省約排在500名左右,沖刺清華或北大熱門專業機會渺茫,因此醫學部成了他當時看來“可能性最高”的路徑。他也預判到自己可能會被調劑到護理專業,最終的錄取結果也正如所料。
圖源:網絡;以 2023 年北京高考分數線為例,臨床醫學為 672 分,護理專業為 637 分,相差 37 分,而其他省份護理學也比臨床醫學低 20 分左右。
入學之后,他的第一堂課是護理禮儀課。每位學生領到了一套護士服和一頂護士帽,課程要求大家穿戴整齊,進行互相交流。這節課還沒上完,小郭便意識到自己并不適合這個行業。他開始思考未來的方向,并在短時間內做出了復讀的決定,重新規劃自己的學業道路,所幸家人對他的決定也給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一年后,小郭又以716分考上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專業,目前他已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并保研本校本專業。
新聞報道后,多數網友持支持態度,認為小郭目標明確、有“任性”的實力,沒有因為名校的名氣就將就讀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也有網友認為他“擠占名額”,懷疑他很有可能本就打算復讀,故意報醫學部護理為高中充一個清北人數;同時還占用了一個本來想學護理孩子的錄取機會。
最近,當事人親自下場解釋:“我暫時沒有想到反駁的理由,但是對于當時的我來說,選擇北大的護理專業就是一個深淵。我覺得我應該是有權利退后一步的。”還坦誠自己的這種行為,我并不覺得有多光榮,因為一年的時間也是浪費,不值得效仿。希望學弟學妹們在報考前一定要充分了解自己要學的專業是什么,也要想明白自己要走的路是什么樣的,一定不要將就自己。
說姐認為,小郭同學的行為無可厚非。一個有能力的人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校和專業,為什么要將就?他確實“浪費”了一個名額,但如果非要歸咎于誰,問題不在他個人,而在于高考志愿填報制度與錄取機制的模糊與不完善。我們總希望學生一次填報就精準命中熱愛與能力的交集,但現實是,很多人在18歲那年對自己要學習的專業目標沒有想法、對自己將要學習的專業一無所知。
高校的報考率、就讀率和退學率三組數據很少會完全吻合。報志愿這件事是一門“水很深”的學問,遠不是甲乙雙方分數match就一拍即合這么簡單粗暴的事情。
人生重大選擇:
擇校、還是擇專業?
每年高考結束,填報志愿便成了家長們的“集體焦慮”。哪個專業好找工作、哪條路能通往鐵飯碗、哪個方向未來薪資最高、哪個報志愿的咨詢公司靠譜……生怕志愿填錯一步,孩子這一生就要“從此走上歧途”。
但其實,對不少發達城市、能為孩子的教育進行一定托舉的中產家庭來說,別太把“選對專業”當回事兒了。
不是說專業完全不重要,而是對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家庭來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未來就業這件事上,反而容易本末倒置。
首先,“專業前景”沒那么重要是因為未來變化太快,沒人能選對“風口專業”。
這兩年,AI的崛起、計算機專業的迅速“頹敗”,給很多人好好上了一課。計算機專業就在幾年前的就業率還能達到90%左右,到2024年已經下滑至68.65%,位列所有本科專業就業率排行榜的第七位。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計算機專業仍然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就業率水平。但與過去相比,無論是就業率、起薪、還是中期上升空間優勢已然不再。
尤其是在近兩、三年AI迅猛發展的趨勢下,淘汰了一大批從業者。僅以2025年上半年頭部的幾家互聯網科技公司來說:
· 微軟1月,裁員約2280人
· 英特爾6月,裁員約1.6萬至2.2萬人
· Meta2月,裁員約3000人
· 亞馬遜年初,裁員約2100人
曾經的就業王者計算機專業已然成為失業高風險專業。
很多家長把“選對專業”當成一次精準下注,寄希望于孩子畢業時剛好踩中某個行業的爆發期。但現實是,未來的就業熱點太難預測。現在你覺得火熱的專業,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金融科技,也許幾年后就成了“供過于求”的重災區。
如果連風口在哪兒都難以預判,那“填熱門專業保就業”這事不過是心理安慰。
其次,多數白領工作,專業對起薪收入影響并不大。
絕大多數畢業生就業時是在私企、民營企業當一名白領。現在的職場現實是大多數白領崗位的起薪差別并不大。
對比幾組專業的畢業起薪(數據源自《2024年全國畢業生起薪點薪酬報告》):
可以看出在本科和碩士這個區間的學歷,理工科之間的專業和文史類之間的專業,起薪差距只有幾十元到百元的浮動。對于一個家庭年收入幾十萬的中產之家來說,如果不需要孩子去養活、“孝敬”,這點工資差距根本不是關鍵問題。孩子沒必要為了多拿那幾百塊去犧牲興趣、壓抑個性、讀一個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
更為重要的是,無論各行業,多數白領崗位正在縮減,職場上的長遠發展能力要比專業更重要。
大學專業與其說學習的是專業技能、不如說是一張行業入門券。在當前這個“人多崗少”的大背景下,專業的含金量正在被整體就業環境稀釋。在當下的求職市場里,真正能幫助孩子脫穎而出的,不是學了什么專業,而是有沒有快速學習的能力、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沒有與人合作共贏的能力。
而且從長遠發展來看,“從一而終”的專業很少。很多人一開始做的是“對口工作”,但在多數人的職場生涯里轉崗、轉行是必然。根據《2024春季白領跳槽指數調研報告》顯示,就有 21% 的白領表示希望轉行,愿意跳出當前行業尋找新職業路徑。
在豆瓣的“轉行互助及成功轉行歡天喜地小組”里,有土木轉財務、建筑轉跨境電商、英專教培轉供應鏈等各種各樣重啟人生的故事。“專業”是敲門磚,入場后的發展拼的不僅僅是專業素養。
如果一個孩子來自普通甚至低收入家庭,專業對他來說真的很重要。他需要一個相對確定的路徑,來提升自身價值、積累資源,進而完成階層躍遷。但如果來自物質基礎尚可的中產家庭,家長有一定的兜底能力,不妨給孩子一些空間去試錯、去探索、去選擇那些不那么“功利”的方向,而不是過早讓孩子與“性價比最高”但全然無感、甚至討厭的專業上“鎖死”。
在孩子選專業這件事上,
中產家長的發揮空間
當然,這并不是說在孩子填報志愿、選擇專業這件事上,家長就該袖手旁觀。放任孩子“自我探索”容易誤入歧途,家長一言堂拍板定奪也未必靠譜。更理性的方式,是像養育孩子一樣,當一個“腳手架式父母”——既不過度干預,也不徹底撒手,而是在關鍵節點給予支撐和引導,幫孩子看清方向、搭好起步的平臺。具體來說,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提供幫助:
少一點代入感和“經驗之談”
不少家長一到報志愿階段就“魂穿自己高考那年”,代入感拉滿,覺得自己吃過虧、踩過坑,這次一定要“親自操盤”,給孩子避開所有風險地雷。結果往往是,一通熱血指點山河之后,孩子走進了另一個“坑”。
社交媒體上,有位網友講述自己的表妹因為讀了父母安排的專業后因為自己不喜歡該專業,導致掛課、無法拿到畢業證、自己抑郁、親子關系緊張的崩潰人生。
高考填報志愿的路上,最大的坑有可能就是父母不經意挖的。就拿我當年的高考來說,“熱門專業”是生物,多少對生物知之甚少的家長讓成績優秀的孩子報了這個專業。最后“一入天坑深似海”。
家長的價值不在于談經驗、替孩子拍板,而在于拆除孩子對專業的濾鏡,提供真實的參照系。現在很多孩子選專業,靠的不是興趣、不是了解,而是“聽說”——聽說金融賺錢、心理學有趣、建筑可以當設計師,AI是未來……但真相究竟幾何,知之甚少。
作為家長,可以陪孩子做點實際的功課,比如看看專業課程表,讀讀專業的教材目錄,找已經就讀該專業的學長學姐聊聊,甚至拉上人脈資源,帶孩子去高校、去學院、相關行業的公司實地看看學術和行業生態。給孩子多一些一手信息、少一點道聽途說。
圖源pexels
不鼓吹“熱門”專業,而是幫孩子一起分析人與專業的匹配度。
熱門專業N年一換,“風口”上的不一定是“豬”,還可能是“被卷死的你”。家長與其盲目“追風”,不如踏踏實實幫孩子一起分析自身與專業的匹配度。孩子是否適合這個專業,不光看分數和興趣,更要看性格、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比如,他能不能坐得住?是擅長與人還是與數字打交道?教材能不能啃下去?畢業后入行要做的初級工作能不能接受……
如果已經塵埃落定孩子選好了專業,進入大學后,家長可以做的是:
給孩子一點試錯的空間
如果孩子真的發現“選錯了”,家長要做的不是數落,而是看能不能早點發現問題、及時止損。 愿意換,就支持、想轉專業,就配合;如果有意愿和決心,像小郭同學那樣選擇重新來過也比四年白學來得值。別讓孩子的大學四年變成一場 “咬牙堅持” ,最后換來一紙不感興趣的學位證。
多關注孩子在大學期間除學習成績之外的生活
“高考結束不是終點站”,這句話也適合送給家長。大學是學生來開差距的一個重要分水嶺,成績固然重要,可是畢業求職時并沒有一場像高考那樣的統一考試,求職時拼得更多的是你在過去四年的經歷——不是只會讀書、而是“去折騰”的經歷。
作為家長,與其把關注點只放在績點、證書、考試這些事情上,不如鼓勵孩子、甚至提供資源讓他們多去嘗試社團、志愿者、比賽、項目、實習……這些經歷是最有效的“軟實力積累”,也是下一輪打怪升級——求職的敲門磚。
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專業或許能在起跑線上制造一時的優勢,但如今的世界,早已沒有哪一個專業能讓孩子安穩吃一輩子飯了。長遠來看,家長的見識、托舉、以及在十幾年漫長的教育中淬煉出的成績之外的那些能力和素質,才是孩子能跑多遠的關鍵。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精英說(ID:elites talk),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里有溫度也有態度,點擊下方按鈕立刻關注。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