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我們每個人都行走在茫茫人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內心深處無不渴望著一份安寧與喜悅,期盼著一條通往幸福人生的光明之路。然而,現(xiàn)實往往紛繁復雜,誘惑與困擾交織,讓我們時常感到迷茫、焦慮,甚至在得失之間心神迷失了方向。我們努力向外求,追逐名利、情感或片刻的歡愉,卻忽略了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其實就深藏于我們的內心深處。
今天,我想與家人們共同探討的,正是這樣一種能夠引領我們回歸生命本源、洞悉生活真諦的智慧——姑且稱之為“性命之學”。這門學問,不談玄奧,只講根本,它將為我們揭示,如何通過認識自己、涵養(yǎng)自己、最終成就自己,從而踏上一條真實不虛的幸福之路。
那么,什么是“性”呢?這里的“性”,并非單指我們常說的性格脾氣,它更深層的含義,是指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之性,是生命的本源與靈根。它如同天地初開時的那一縷純凈晨曦,澄澈光明,純善無惡。可以說,每個人的天性深處,都蘊藏著無盡的智慧與慈悲,是真、善、美的源泉。好比一粒種子,其“性”中就包含了長成參天大樹的一切潛能。
然而,在生活的風雨和塵世的熏染中,這顆光明的“性”之珍珠,往往會被各種習氣稟性所遮蔽,比如我們心中時常涌起的怨、恨、惱、怒、煩,這些負面的情緒和固有的不良習慣,就像一層層厚厚的塵埃,蒙蔽了我們本性的光輝,使我們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世界的真相。因此,認識“性”,就是要喚醒我們對這顆蒙塵明珠的覺知,明了我們的生命根基原是如此圓滿自足。
與“性”相對的,是“命”。談到“命”,很多人會聯(lián)想到命運、定數(shù),似乎一切早已注定,個人無能為力。但在這里,“命”并非指那種消極的宿命論,它更強調的是我們在社會角色中的“名分”與“責任”,是我們通過后天實踐所創(chuàng)造的生命軌跡與價值呈現(xiàn)。古人云:“命者名也”。我們每個人在家庭中、在社會上,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夫妻、為人同事、為人朋友……每一個角色,都有其對應的“名”,也就有其應盡的本分和道義。
比如,作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們的“命”;作為父母,慈愛教導是我們的“命”;在工作中,恪盡職守是我們的“命”。這個“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體現(xiàn)在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是我們用實際行動書寫的人生答卷。它要求我們去承擔,去付出,去完善每一個當下的角色,這才是“立命”的真諦。
“性”與“命”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著密不可分的深刻聯(lián)系。古人云:“性是根,命是果”。這是一個極為精妙的比喻。試想,一棵大樹,若想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其根本在于深扎土壤的根系是否健康茁壯。我們的“性”,就是這生命的根;而我們的“命”,便是這根上長出的枝干花果。如果我們的天性純良,內心充滿陽光與善意,那么在履行各種“命”所賦予的責任時,自然會得心應手,關系和諧,生命呈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結出甜美的“命”之果實。
反之,如果我們習氣深重,稟性暴躁,內心充斥著抱怨與不滿,那么在處理人際關系、承擔社會角色時,必然會磕磕絆絆,矛盾叢生,最終收獲的“命”之果實也難免苦澀。
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命象燈火,性象燈罩”。燈火能否明亮、穩(wěn)定地照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燈罩是否潔凈通透。一個干凈的燈罩能讓光芒四射,而一個布滿灰塵的燈罩則會使光線黯淡。這都深刻揭示了,“性”是“命”的基礎和內在驅動力,“命”是“性”的外在顯現(xiàn)和實踐成果。
明白了“性”與“命”的內涵及其關系,我們自然而然地就走到了這條幸福大道的關鍵路口——“明性立命”。所謂“明性”,就是要通過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持續(xù)的修養(yǎng),化去那些遮蔽我們天性的不良習氣和負面稟性,如驕傲自滿、怨天尤人、斤斤計較等。這是一個“去習性、化稟性、圓滿天性”的內修過程。
比如,當我們與家人發(fā)生矛盾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抱怨對方的不是,但“明性”的功夫就在于此:先停下來,向內看,找自己的不足,是不是我語氣太沖了?是不是我沒有真正理解對方?這種“認不是”的內省,就是“明性”的起點。當我們的內心漸漸變得柔和、清明,不再輕易被負面情緒牽著鼻子走,天性的光明便會逐漸透顯出來。
而“立命”,則是在“明性”的基礎上,積極地去履行和完善我們在各種社會角色中的責任和義務。是以清凈平和的心態(tài),去孝養(yǎng)父母,去愛護伴侶,去教育子女,去友善同事,去服務社會。當眾人都因我們的言行而感到溫暖、信服,我們的“天命”就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這就是“立命”的實踐。
所以,“明性”是因,“立命”是果;內心的凈化必然會帶來外在行為的改變,從而創(chuàng)造更和諧順遂的生命狀態(tài)。
由此可見,“明性”與“立命”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必須同時進行,這便是所謂的“性命雙修”。古人曾告誡我們:“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修性不修命,一點靈光無用處。”這句話點明了性命雙修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人只注重外在的功業(yè)成就,比如努力賺錢、追求地位,但內心充滿了貪婪、嗔恨,脾氣暴躁,那么即便物質豐裕,也難有真正的幸福和安寧,反而可能因為德不配位而招致煩惱。這就好比蓋高樓,只顧加高樓層,卻不打牢地基,早晚會出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只強調內心的清靜,卻不愿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承擔責任,回避矛盾,不肯在人事物中磨練自己,那么他的“性”也只是空中樓閣,不接地氣,難以真正利益他人,其所謂的“清靜”也可能只是逃避。
真正的修行,是在紅塵中修煉,在盡責中涵養(yǎng)。通過不斷地凈化內心,讓我們的行為更加符合道義;又通過在生活中的實踐和磨礪,來檢驗和提升我們內心的修養(yǎng)。二者相互促進,螺旋上升,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方能行穩(wěn)致遠。
人們,這條通往幸福人生的光明大道,其實并不遙遠,它始于足下,源于內心。當我們開始學習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學著一點點化解內心的怨氣與執(zhí)著;當我們開始用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認真履行好每一個角色賦予我們的責任,幸福的陽光便會悄然照進我們的生活。
比如,夫妻之間,少一分指責,多一分理解和包容,家庭自然和睦;教育子女,少一分焦慮,多一分耐心和榜樣,孩子自然健康成長;工作中,少一分計較,多一分擔當和奉獻,事業(yè)自然順遂。
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細節(jié),無一不是“明性立命”的道場。當我們把這門“性命學”融入日常,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所謂的命運,并非完全由天注定,更大部分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通過不斷地“明性”,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氣質,提升自己的境界;通過積極地“立命”,我們可以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創(chuàng)造更有價值的人生。
這不正是一條清晰可見、人人可行的幸福之路嗎?
所以,家人們,讓我們從此刻起,不再向外苦苦尋覓,而是勇敢地向內探索,去認識我們那顆本自具足的“性”,去擔當我們每一個當下應盡的“命”。
在這條“性命雙修”的道路上,日積月累,功不唐捐。愿我們都能在這門古老而又鮮活的智慧指引下,撥開心頭的迷霧,點亮生命的光芒,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寧靜、和諧、圓滿的幸福彼岸。這條路,就在我們心中,就在我們腳下,愿與家人們共勉,同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