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的天,剛退了高溫爐,又要翻雨水賬。未來3天,魯南的臨沂、棗莊、濟寧等地,老天爺要“潑大水”。
今晚到后天,強降雨帶盯著魯南打轉,局部大暴雨能把田洼灌平。還夾著7到9級的“陣風刀子”,刮起來能掀大棚頂、折玉米稈。咱種玉米的老鄉得注意,地里要是積了水,根須會“悶得喘不過氣”。
大豆剛結莢,雨水多了容易“炸花”,得提前疏疏壟溝。大棚種菜的,趕緊檢查棚架鐵絲——風刮得能扯斷鋼筋,別說竹架子了。
山區梯田要防“跑水沖土”,往年泥水流沖了苗的教訓可不少。平原灌區的溝渠早清淤,別等水漫了田才拿鐵锨——那時就晚三春了。老把式說“雨淋頭,根發銹”,說的就是作物正旺長時遭澇的危害。
但也別慌,咱祖上留了土辦法:玉米地撒點草木灰,既防爛根又補鉀肥。不過新時代得學新招,農技站說暴雨后要搶晴噴葉面肥,補上根系吸不上的養分。半島地區的威海、煙臺,雖然雨勢小些,但雷陣雨“游擊”不斷。
海邊養殖的老鄉,注意臺風外圍氣流影響,漁船該進港時別貪活兒。魯中的濟南、淄博,雨間歇時得看看果園——蘋果套袋別留縫隙,防雨水灌出爛斑。
最讓人揪心的是,強對流天專挑傍晚來,收工別磨嘰,瞅見烏云壓頂就往家跑。
去年膠州有位大叔貪著收花生,淋著暴雨往家趕,摔了一跤傷了腿。
這可不是嚇唬人,天氣無常,咱得把安全擺頭一位。有人可能犯難:這么多活兒,從哪兒下手?
記住:先保人,再保棚,最后救莊稼。今晚睡前,把家里的塑料布、舊棉被找出來,備好防雹應急。明天一早,先去田里扒開壟溝,讓雨水能順著走,別泡著苗。
大棚膜有破洞的,趕緊用膠帶補,別信“一場雨漏不壞”的話——漏點能變大窟窿。村里的種糧大戶,該聯系鎮上的排水隊了,自家泵車不夠用就趁早租。
咱農民看天吃飯,就得把耳朵支棱起來,手機天氣預報設成強提醒。
老輩傳下的看云識天經還管用,但配上氣象預警更保險——雙保險才穩當。這場雨既是考驗,也是機會:玉米拔節正需水,只要不澇,秋糧能盼個好底子。怕就怕不當回事,覺得“年年下雨都過來了”——疏忽一次,可能毀半季收成。
最后說句掏心窩的話:地里的活兒是忙不完,但防災就得搶時間。現在多流點汗,秋后少嘆點氣,這賬咱都算得過來。記著,后天晌午前,把該加固的都加固,該排水的都排凈。
拿不準的事兒,趕緊問村里的農技員,別自己悶頭琢磨——他們見得多。天氣這關,咱一塊兒扛,只要準備足,啥風雨都能挺過去。秋收能不能囤滿倉,就看這幾天有沒有把“防雨仗”打贏。
過日子就得眼里有活、心里有數,咱莊稼人,靠的就是這份精細勁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