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一開始并不愿意向中國出售生產蘇27的許可證,但在中方宣布的如果不轉讓許可證將把進口蘇27的數量限制在48架以內,俄方最終做出了讓步。”
2013年的時候,《中新網》披露了上述我國引進俄制蘇27生產許可證,并將蘇27國產化為殲11的種種細節。
【中國當年引進的蘇27】
別看俄方當時讓步了,但也給我國挖了一堆坑,接下來我們不妨就來聊一聊中國空軍105架殲11戰斗機的故事,那可真是“累死地勤兵,氣死飛行員”。
廣為人知的殲11國產化歷程
1993年,俄羅斯同意簽署向中國轉讓蘇27生產技術的合同,此外合同中俄羅斯表示愿意給中國提供相關的配件和必要的技術支持。
從1996年12月開始,因為正式從俄羅斯那里獲得了蘇27的許可證,沈飛開始建造生產線,并進行生產規劃,打算在未來15年內生產200架蘇27。
【戰斗機生產線】
以中國的基建速度,蘇27的國產生產線組建的相當之快。
在確定中國的蘇27生產線可以開始組裝蘇27后,俄羅斯向沈飛提供了蘇27的全套生產圖紙。
1998年9月,沈飛生產出來的首架中國造蘇27完成首飛,而從這之后出自中國蘇27生產線上的飛機,則被稱為殲11。
最早由我國生產的基礎型殲11與蘇27SK基本沒有差別,不過隨著中國不斷量產和使用蘇27,開始針對性的改進蘇27,比如殲11B/11BS,就是后續我國利用國產部件生產出來的更為完善的型號。
【中國后來改進的殲11B】
但不得不說,這表面上看起來頗為順暢的蘇27國產化歷程,背后卻藏著軍工人、地勤兵和飛行員瘋狂填坑的心酸經歷。
蘇27國產化的幕后
前文我們說了,俄羅斯在相關合同中同意向中國提供相關的配件等,這些配件中就包含稱得上是戰斗機核心技術的發動機、雷達、機載設備以及武器系統等等。
可就是這些零部件,里頭的大多數都不合格,相關部分的焊接工藝參數也都是錯誤的。
【在中國組裝的國產版蘇27——殲11】
再打開俄方移交過來的圖紙一看,其編號整個亂套,沈飛的工程人員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去整理圖紙,測試機體各部分的焊接工藝參數。
后來好不容易蹚過了組裝的坎兒,中國空軍在使用過程中又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麻煩。
舉個例子,雖然當時沈飛在組裝國產蘇27時,盡可能挑揀走了那些不合格的零部件,使用標準件,但受到焊接工藝參數大量錯誤的影響,機體上的很多口蓋無奈使用了傳統的螺絲釘連接。
而受到國內較之俄羅斯顯得高溫潮濕的環境影響,國產蘇27的機載設備很容易出現故障。
【蘇27機艙內部】
此時就需要機械員卸掉口蓋進行維修,有些口蓋上的螺絲釘少說幾百,不僅打開費時間,裝回去還容易出錯。
且螺絲鉚接的方式不比焊接,每次飛行員駕駛飛機前后,機械員都需要逐個檢查機體上的全部螺絲,發現松脫的只能手動挨個擰緊。
但即便如此,仍然無法完全規避國產蘇27在使用過程中出現問題。
飛行員時不時就會在飛行過程中感受到異常震動,每次飛行都提心吊膽的,大部分精力都拿去操心飛機會不會空中解體,簡直氣得不行。
【地勤鉆進進氣口檢查戰斗機】
地勤也很崩潰,在飛行員駕駛飛機降落后,只要報告在飛行過程中發現異常震動,他們就不得不跑前跑后的拿探傷儀全面掃描機體的各個連接部位,每次掃描都累得要死,恨不得多長幾雙眼睛一起檢查。
盡管最初我國計劃是在俄羅斯的支持下,趕在2011年前生產并交付200架國產蘇27,即殲11,但看看這架勢,誰能遭得住?
于是我國開始鉚足了勁兒搞蘇27部件的國產化,爭取不再從俄羅斯獲取那些糟踐人的不合格部件。
【在中國組裝的國產版蘇27——殲11】
到2004年時,我國交付給中國空軍105架基礎版殲11戰斗機,而在這之后,除了發動機等極少數部件我國還得從俄羅斯引進,其他的絕大多戰機部件我們都能自產。
之后生產出來的改型殲11戰斗機,終于可以讓飛行員和地勤兵松快松快了。
參考資料:
【1】《俄媒曝光中國蘇27及蘇30戰機國產化過程細節(圖)》 中新聞[2013.1.13.] 【2】《鉆進滾燙的發動機噴口作業……他為戰鷹保駕護航30年》 環球網[2024.11.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