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當年的蘇-27,就沒有現在的”終極側衛“。
中國空軍的現代化之路是從90年引進第一批原裝蘇-27SK開始的,當年還在使用殲-7、殲-8做為主力機型的空軍部隊,對這一批趕在蘇聯解體之前引進的世界一流戰機是非常滿意且有些迫不及待的,后來迅速又引進了生產線,雖然付出了一定的技術封鎖代價。
在國內生產的第一批蘇-27被稱為殲-11A,從1998年到2006年間只生產了105架,遂停止生產,遠未達到當初合同簽訂時要達到200架的最低數量,中方為此還向俄方做出了補償。
無它,只是因為中國軍工技術人員已經吃透了這批蘇-27的技術,認識到毛子的武器存在諸多先天不足,開始著手魔改蘇-27了,2007年后生產的大量換裝國產零部件的就被稱之為殲-11B,這一批次基本是開足馬力生產,數量超過300架,大量裝備空軍及部分海軍單位,成為當時的空軍主力,海軍當時部分有裝備蘇-30。
再后來,又研發殲-11C,也就是后來殲-15的前身。
最后一個升級版本在殲-11D與殲-16間進行競爭,最終殲-16勝出,這個被稱為“炸彈卡車“的型號被西方稱為”終極側衛“,除了氣動布局還保留原蘇-27的身影外,其它從發動機、復合蒙皮到光電系統、雷達都已經脫胎換骨,是蘇-27系列在世界各國中最終極也是技術最先進的改型(蘇霍伊設計局及共青城制造廠都不得不承認這已經不能再稱之為同一款飛機),再后來,中國戰機從殲-20、殲-35的設計開始就完全擺脫了蘇系戰機的血脈延續。
2020年,當年引進的蘇-27已全部退役,殲-11A目前也基本退出一線部隊,越來越多的殲-16系列戰機還在擔綱大任,而更多的空軍主力蚰正在加速換裝殲-20。
回首空軍發展30年,不得不承認,當年如果沒有花巨資引進這一批蘇-27戰機,就沒有現在中國戰機的飛躍式發展,從仿制到創新,中國軍工從世界一流戰機設計中汲取營養并青出于藍,最終終于站在了世界軍機研發的最前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