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跡象表明,歐盟積極拉攏印度的核心動機是“雙重去風險”——對華去風險,旨在減少在關鍵供應鏈(如稀土)和經濟上對中國的過度依賴,將印度視為替代市場和供應伙伴。
歐盟與印度走的越來越近的另外一個因素是美國,也就是“對美去風險”,因為:特朗普政府的保護主義政策——高關稅威脅,促使歐盟尋求更獨立、更可靠的合作伙伴,避免在貿易上受制于美國。
歐盟諸國,看重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潛力
分析人士指出,歐盟積極推進與印度的關系,首要因素是因為“印度是一個擁有超過14億人口的巨大潛在消費市場”。雖然,當前的印度經濟基礎薄弱,居民收入很低——多年來都是中等偏低收入經濟體。
但中國的成功,還是讓很多西方經濟體有了新的期意——盼望印度能重現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與繁榮的場景,帶來巨額的消費。此外,印度還擁有包括稀土元素在內的豐富礦產資源,歐盟希望將其納入供應鏈。
換言之,為了降低對中國的經濟依賴,即實現“對華去風險”,歐盟選中了印度。在政治上,盡管近年來印度總理莫迪的強權執政模式已經確立,但他畢竟是通過普選這一民主程序選出的領導人。
對于將民主、法治和基本人權等概念視為普世價值并高度重視的歐盟來說,印度要是比中國更容易建立合作關系的伙伴——至少,歐盟很多國家的政客就是這么認為的。
推動歐盟靠近印度的另外一個核心因素是華盛頓,特朗普第二次擔任美國總統后開啟了貿易戰,向世界各國施壓——對歐盟也表示要加征24%的額外關稅,試圖迫使對方滿足其削減貿易赤字的要求。
鑒于同如此高壓的美國深入合作幾乎不可能,至少在最近四年,歐洲需要更多的合作伙伴,于是:他們轉向了更現實的方向——獨自嘗試加強與印度的關系。可以說,“對美去風險”的考量也加入了歐盟的印度政策之中。
但印度和歐盟也存在著諸多分歧與矛盾
報道稱,歐盟正強烈要求印度改善其政府采購的不透明性——由于印度本土保護傾向強烈,公共采購往往排斥外資企業,歐盟要求其改善這一點。
近年來,重視基本人權的歐盟正大力加強對產品生產過程中“人權是否受到踐踏的嚴格審查”,即所謂的人權盡職調查。同樣的,重視環保的歐盟也嚴格審查產品生產過程中是否對環境造成過度負擔,即環境盡職調查。
歐盟基本的貿易立場是:除非產品在充分考量人權成本和環境成本并采取適當措施后生產,否則不允許其在歐盟市場內流通。然而,即使是歐盟內部的很多企業也難以完全滿足這些要求。
發達國家的企業尚且為此苦惱,印度這樣的新興國家企業就更加困難了。歐盟的價值觀貿易本質是發達經濟體的規則霸權,而印度的保護主義源于14億人口的發展權訴求——發展才是最大的人權。
雙方若不能接受"有限自由貿易",也就是部分領域暫不開放,那歐盟與印度之間的自由貿易談判或將再度淪為地緣政治象征。此外,印度還要求歐盟降低農產品關稅和補貼,放開藥品輸入的嚴格管理。
例如:2024年法國抗議印度芒果進口(檢出農藥超標),印度反指法國奶酪使用非法添加劑;印度還要求歐盟取消30%至40%的乳品關稅,否則將不允許歐盟汽車零關稅準入,折射標準對立。
總之,印度與歐盟希望在今年達成初步的自由貿易協定是務實選擇,但核心分歧仍未消除。若歐盟堅持將人權、環保等標準強加于印度,莫迪或將拒絕開放關鍵市場,自貿協議的實際效益恐被稀釋。
歐盟與印度走近,對我國有什么影響呢?
歐盟與印度加速走近,是當前全球地緣經濟重組的關鍵變量,對中國的影響復雜而深遠。這一趨勢既帶來供應鏈競爭與規則壓力,也暴露出歐、印合作的深層局限,更在客觀上推動中國加速技術自主與“全球南方”戰略布局。
歐盟將印度定位為稀土、鈦礦石等戰略礦產的替代來源,試圖削弱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但是,度稀土儲量僅占全球6%,且提煉技術落后——無法精煉,成本又遠高于中國,短期內無法撼動中國主導地位。
盡管歐盟與印度走近,短期將加劇中國在貿易規則、產業鏈競爭上的壓力,但中長期難改“歐中印三角”動態平衡。我國的回應不應局限于防御,而應以技術自主與多邊合作重塑規則話語權。
畢竟當歐盟與印度為汽車、糧食、稀土及關鍵礦產品等糾結時,中歐班列已滿載數千種商品駛向歐洲。與印度未來的“潛在市場”相比,龐大的中國現有消費市場,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壓艙石”。本文由南生撰寫,歡迎轉載、轉發、評論、留言、分享、打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