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胡美琳) 6月27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三下鄉”調研組奔赴湘鄉市東山學校,開啟沉浸式紅色調研學習之旅。作為毛主席早年求學、邁出韶山探索革命道路的重要起點,東山學校承載厚重歷史底蘊與紅色基因,成為調研組解碼先輩初心、賡續革命精神的生動課堂開展地。
調研組首站踏入東山書院舊址。書院始建于1895年,前身為“東山精舍” ,1958年由毛主席親筆題寫校名“東山學校” 。其建筑依傍東臺山、漣水河,馬蹄形便河環繞,硬山頂、小青瓦的傳統制式,與14個互通院落,完整呈現“主講有堂、游憩有所”的書院規制。1910年,毛主席憑抒發救國宏愿的《言志》破格入學,開啟接受新式思想啟蒙的關鍵階段。
在毛主席當年的求學教室,古樸桌椅與斑駁黑板,勾勒出百年前的求知場景。成員們圍站其間,似能聽見先輩與同窗探討新學的熱烈聲響——在這里,新式學科啟蒙、維新著作開智,為革命理想埋下火種。
參觀毛澤東寢室時,狹小空間內的簡陋床鋪與生活用具,盡顯求學歲月的艱苦。“先輩在如此條件下堅持求索,對比當下,我們更應惜時奮進,將革命精神轉化為報國動力。”團隊成員李世盈說。
此次東山之行,調研組深受紅色文化洗禮。成員們表示,將把革命精神融入青春實踐,深挖紅色資源、講好革命故事。后續,調研組還將以多元形式傳遞歷史溫度,讓更多人觸摸信仰力量,用青春行動書寫紅色傳承新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