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大巴車一輛輛地開到湖北鐘祥,車上坐著的不是游客,是從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庫移出的4.9萬人。這些人不是自愿出走,而是為了國家的南水北調工程,把根拔了,往大沼澤地里種。
他們走進的是滿地蘆葦、污水橫流、連磚都沒有的荒灘地。這一去,就是半個世紀。今天的大柴湖,早已不是當年的大水坑。房子變了,路修了,產業也上了檔次。
但人心呢?鄉愁呢?今天我們說清楚:中國最大移民地的變化,不是從城市開始的,而是從蘆葦地里刨出來的。
當年下鐘祥,真不是旅游團
1966年,南水北調的丹江口水庫進入擴建期,河南淅川縣20萬人需要遷出,其中7.5萬被安排到湖北,其中4.9萬集中遷入湖北鐘祥縣的大柴湖地區,這是當時全國最大的一次成建制異地搬遷。
搬家靠挑,家當靠扛。政府統一配發的安置標準是:每人分配住房8平方米,每戶18元安置補貼,一盞煤油燈,三件換洗衣服,一口鍋。原本在丹江口的老家,有人住著三間青磚瓦房,有菜園有豬圈;到鐘祥后,是連土墻都找不到的沼澤灘。
大柴湖當時是片什么地?一句話,蘆葦比人高,水洼比人深。地上是濕地,腳踩下去冒泡。地下是腥臭地下水,挖井三米,水一出,臭氣沖天。
最開始的房子是“蘆葦搭框架、泥巴糊墻”的“窩棚”,漏雨、漏風、漏光。一家五口睡在通鋪上,牛拴在床尾,豬窩跟廚房連著,蚊子比碗大,蛇能鉆床板縫。
頭三年,是吃救濟糧過的。種地不成,水稻苗一插就爛根,紅薯苗一下地就黑莖。麥子死,玉米瘦,棉花只長桿子不開花。老百姓三頓稀飯兌咸菜,靠統銷糧過活。最難的一年,全區總產糧不到1萬噸,不夠人均一口飯。
“廁所沒有坑,燈泡沒有線,泥墻一腳能踹塌。”這種話,隨便一個老移民都能說出來。可他們沒走。大柴湖不是自愿選的地方,但成了他們必須活下去的地方。搬是被迫,活是自愿。命是國家的,路得自己趟。
1968年,全區行政劃歸鐘祥縣。4.9萬移民被分散安置在原大洪山林場區內的十三個片區,定名為“湖北生產建設兵團柴湖分部”。
每個片區設立營部,戶口、土地、配給、醫療全部重新登記。從此開始,河南人真正落了戶,湖北大柴湖成了戶口本上的新家。
搬進大柴湖,移民成了開發者。他們沒拿身份說事,沒等國家再來批款。他們開始圍湖、壘壩、挖渠、排水,干的是“改天換地”這一行。正因為他們知道,這不是救濟地,這是責任地。下一步,是從“遷”變“建”。
刀割蘆葦地,硬改命運線
1969年冬,4.9萬人集體上壩圍湖。目標是45.4公里的防洪堤,手工筑壩,用土石6526萬方,這是什么概念?相當于挖了4.5個西湖的體積。
沒有挖掘機,全靠肩挑背扛。沒有攪拌車,全靠人踩黃土、摔泥坯。人一鏟子下去,蘆葦跟著彈起;腳一踩下去,鞋拔不出來。有人挑擔,肩窩磨出血泡;有人打樁,手心磨穿皮。為防止水倒灌,兩條22公里的大排渠、9條總長100公里的支渠,被硬生生挖了出來。
最艱苦的,是“砍鋼柴”。因為大柴湖土壤板結,蘆葦根系密如鋼絲。砍一根需兩刀,拔一片要一小時。當地流傳一句話:“寧愿劈柴不過鋼。”一鋤下去,火星四濺。一位干部記錄道:“一個冬天,我的鐵鍬削了3公分厚。”
三年后,最初的水坑干了,最初的土壤能種了。第一批稻谷收上來時,人們抱著稻穗哭。這不是飯,是命種出來的糧。此后,柴湖從泡水地變成水稻田、玉米地、棉花園,真正成了“糧產地”。
上世紀70年代末,柴湖開始種蒜薹、白菜、辣椒,搞蔬菜大棚。80年代,開始發展小煤礦、鄉鎮企業、木材加工、磚瓦廠。柴湖經濟,像土地一樣,一層層扒著干。沒有外資,沒有開發商,全靠從土里刨出來。
有統計顯示,大柴湖20年間新增可耕地達10萬畝,相當于從“爛泥塘”生生摳出一個中型縣的農田。1985年,大柴湖人均糧食產量已達到400公斤,比建鎮初期翻了十倍以上。
他們從搬遷戶,變成了建設戶。從受災群體,變成了支柱產業帶頭人。靠一把鋤頭、一身泥水、一雙爛鞋,把一個荒沼變成了今天的“湖北糧倉”之一。
他們改天不靠喊口號,靠挖溝刨地;他們改命不靠等政策,靠肩扛泥袋。他們不是建設者,是重新定義“移民”這個詞的人。
苞谷糝變財米飯,“小河南”活成了開發區
2014年,大柴湖設立經濟開發區,正式從“農業村”轉向“產業鎮”。政府引入花卉、光電、汽車零配件產業。原來種蒜的地,改種精品花卉;以前修車的鋪子,接起了訂單加工。
原本賣蒜薹的菜農,如今建起冷庫發往韓國、馬來西亞。花卉種植戶將產品批發到成都、昆明、上海。數據表明,大柴湖人均年增收超過5000元,僅蔬菜產業就帶動近萬人就業。
住房變了。“五代房”一詞在當地流傳:蘆葦窩、土坯房、紅磚房、小樓房、洋樓。現在的大柴湖主街區有醫院、超市、電商倉庫、快遞分撥點、農貿市場一應俱全。曾經的“沼澤口”,現在成了“新鎮中心”。
“河南口音”依然濃,但孩子說的是鐘祥普通話;戶籍上是湖北人,飯桌上還煮著胡辣湯;老一代在村口擺老地名,年輕人早已叫得上新街道的路名。文化在變,身份在融,柴湖不再是“遷來者”,而是“融入者”。
大柴湖現在有著完整的交通網絡,計劃建設物流園區。鎮內九年制義務教育全覆蓋,醫療站點達每百人一床,基層公共服務日益完善。
曾經的水庫移民,如今成了本地經濟的主力軍。曾經的遷出,是命運的安排;如今的扎根,是自己的選擇。
大柴湖變了,變得不僅是房子、路、產業,更是從身份到心態的遷移。50年過去,這不是異地重建,而是原地“煉鋼”。
他們沒回河南,因為大柴湖已經是他們流了50年血和汗的地方。他們留下了根,留下了人,也留下了一句話:
“我們不是來借住的,我們是自己造了一個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