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一場軍事突襲與一條社交媒體推文,六天內上演的美國對伊政策急轉彎,暴露了白宮極限施壓戰略的混亂本質。
6月21日深夜,美軍B-2轟炸機群向伊朗福爾多、納坦茲和伊斯法罕三處核設施投下鉆地彈,特朗普隨后高調宣布伊朗關鍵核設施已被“徹底摧毀”。
然而短短六天后,這位美國總統突然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中國現在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與他5月份勒令“必須立即停止”所有伊朗石油交易的強硬立場形成戲劇性轉折。
更令人困惑的是,特朗普在北約峰會上公開表示伊朗“需要資金重建國家”,甚至說出“如果他們想賣石油就賣吧”這樣的話。
石油交易商和美國政府內部官員對這一突變感到大惑不解——極限施壓政策剛剛達到頂峰,為何突然轉向?
6月21日的軍事行動被特朗普包裝成一次完美勝利。美軍不僅出動了可攜帶巨型鉆地彈的B-2隱形轟炸機,還向伊朗核設施發射了30枚“戰斧”導彈。
特朗普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互相致電“祝賀”,宣稱這一決定“將改變歷史”。
空襲發生時,白宮公布了特朗普在戰情室監控行動的照片,營造出一切盡在掌控的完美畫面。特朗普警告伊朗:“如果未來沒有實現和平,將會精準打擊其他目標。”
然而不到一周,政策風向突變。
6月27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拋出令人意外的橄欖枝,稱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
保衛民主基金會伊朗項目高級主任貝南·本·塔勒布對此表示:“若說存在實施極限施壓的最佳時機,空襲過后正是此刻。”
特朗普政府內部顯然存在嚴重分歧。鷹派主張乘勝追擊,加大對伊朗的經濟封鎖;而特朗普本人的交易型思維卻開始主導政策——既然軍事打擊已經展示了實力,現在是時候談生意了。
特朗普宣稱“徹底摧毀”伊朗核能力的豪言壯語很快遭到現實挑戰。伊朗國家電視臺在空襲后淡定表示:“關鍵物資早已疏散。”衛星圖像顯示,空襲前有十數輛卡車在福爾多核設施入口活動。
伊朗議會議員梅南·萊希隨后證實:“主要受損的是地上部分,核心區完好。”
這一結論讓美軍動用的GBU-57鉆地彈相形見絀——這種號稱能穿透地下90米的花崗巖、重達13.6噸的超級武器,并未達成預期效果。
更令特朗普失算的是伊朗的反擊方式。當全球目光聚焦核設施廢墟時,伊朗革命衛隊亮出了壓箱底武器“開伯爾導彈”。
這種2023年才曝光、彈頭重量達1500公斤的遠程導彈,輕易撕破以色列防空網,造成特拉維夫和海法多地爆炸,至少18人受傷。德黑蘭用行動證明:美國的“有限打擊”策略徹底破產。
特朗普政府對伊朗政策的反復無常,部分源于其制裁中國的失敗嘗試。
今年4月,美國眾議院以383:11的壓倒性多數通過法案,將中國金融機構從伊朗購買石油定義為“重大金融交易”,要求實施制裁。
美國財政部多次宣布制裁協助伊朗向中國供應石油的實體和油輪,試圖扼殺伊朗的經濟命脈。但實際效果適得其反——2025年第一季度,伊朗石油出口的80%流向中國,日出口量約150萬桶。
更令美國不安的是,中伊石油交易采用人民幣結算,在石油美元體系的城墻上鑿開缺口。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中方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當特朗普6月27日突然松口允許中國購買伊朗石油時,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齊內布·里布阿警告:這只會“間接資助了伊朗軍事裝備及其代理人網絡”。但現實是,美國的制裁大棒已經揮不動了。
特朗普的中東政策始終充滿矛盾。5月中旬,他訪問沙特、卡塔爾和阿聯酋,卻刻意繞開最親密盟友以色列。
復旦大學中東問題專家孫德剛點破要害:特朗普是“交易型”總統,把外國對美投資放在重中之重。
此次訪問中,特朗普政府撤銷了拜登時期的AI芯片出口限制,推動向沙特和阿聯酋大規模出口先進AI芯片。
英偉達計劃向沙特出口1.8萬塊頂級AI芯片,換取這些國家承諾向美國投資數千億美元。
這種功利主義做法在中東遭遇嚴峻挑戰。美國既想維護以色列安全,又希望避免陷入戰爭泥潭;既要展示軍事實力,又擔憂油價飆升沖擊大選經濟牌。
昆西研究所專家亞當·溫斯坦指出:“美國有被拖入選擇性戰爭的風險,而戰爭是它自己挑起的。”
特朗普團隊的不穩定性加劇了政策混亂。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華爾茲因瞞著特朗普與內塔尼亞胡協調針對伊朗的軍事計劃而被罷免。
這種頻繁的人事變動導致美國戰略承諾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中方的戰略遠見,多極世界的必然趨勢
在這場危機中,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今年4月,王毅外長與伊朗外長通話時,就將伊朗對以色列的襲擊定義為“行使自衛權”。
當美國揮舞制裁大棒時,中國繼續與伊朗開展正常經貿合作,包括執行兩國為期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
中方的戰略預判基于對伊朗實力的清醒認識。伊朗擁有8800多萬人口和164萬平方公里領土,具備中東最強的工業制造能力,能自主生產導彈、無人機和軍艦。
其完整工業體系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伊朗能自主生產70%工業品,從導彈燃料到無人機芯片皆可自給自足。
更重要的是,中國推動的“去美元化”進程正在改變游戲規則。目前俄羅斯、伊朗、阿聯酋等30多個國家已在國際貿易中逐漸轉向使用人民幣。
這股浪潮不僅限于石油交易,還擴展到各類大宗商品的國際貿易中,動搖了美國金融霸權的根基。
美軍空襲后,波羅的海油輪指數顯示波斯灣航線運費一周暴漲250%,超大型油輪日租金從2萬美元躥升至5.5萬。這種經濟反噬正在沖擊美國通脹數據,也讓特朗普的民意支持率悄悄下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沖突失控風險正在增加”,而最危險的連鎖反應可能是核擴散——若伊朗徹底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沙特等地區國家必將跟進,中東核競賽將從預言變為現實。
中國外交部呼吁的“對話協商是解決爭端的唯一出路”正在成為國際共識。當特朗普還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勝利宣言時,德黑蘭導彈工廠的生產線正全速運轉,中東的地緣政治版圖也在無聲重構。
參考信源:伊朗的命運到了十字路口 以色列空襲加劇緊張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