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5大王牌軍的首任軍長,在1955年大授銜時,有4人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們都是誰?唯獨吳克華一人被授予中將,這又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1946年,鑒于戰爭形勢的迫切需求,東北民主聯軍相繼組建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六縱隊。他們的老底子都是各根據地出關的精兵強將,戰斗力特別強悍。此后,東北的人民軍隊雖歷經數次擴充,但這五個縱隊始終是排在最前面的王牌,被譽為“東野五虎”。
1949年初,東野大軍入關,此時再按地域劃分部隊已不適宜。因此,全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編,東野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六縱隊,分別更名為第四野戰軍的第三十八軍、第三十九軍、第四十軍、第四十一軍及第四十三軍。
按理而言,各部隊的戰斗力相當,其主官的待遇也應該趨于一致。然而,在1955年大授銜時,卻出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其他四個軍的首任軍長,均被授予上將軍銜,唯獨第四十一軍的軍長吳克華,僅被授予中將軍銜。這究竟是何原因呢?
首先,我們必須明確的是,吳克華沒成為上將絕非不能打。在著名的塔山阻擊戰中,他所率的4縱就是參戰主力,為攻克錦州立下了赫赫戰功。僅憑此一戰,他便足以載入史冊。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對他的軍銜評定產生了影響呢?
首先是定級與職務。吳克華在解放戰爭后期擔任過15兵團副司令員,1952年擔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兼第43軍軍長。這方面他跟“五虎”中的38軍軍長李天佑、39軍軍長劉震、40軍軍長韓先楚、43軍軍長洪學智有差距。
在1952年評級時,李天佑等四人定級都是副兵團級,而吳克華只是準兵團級,除此之外,職務方面其余四人也是明顯高過吳克華的。
李天佑52年時擔任廣西軍區司令員,兼13兵團司令員;劉震擔任空軍副司令員兼空軍軍事學院院長;韓先楚擔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兼19兵團司令員;洪學智擔任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員。
如果說開國上將的名額并非嚴格限定,那么吳克華也有可能躋身其中。可毛主席認為將官人數過多,主張精簡,因此只能通過對比候選人員來做出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吳克華與他人之間那些細微的差異,也會變得至關重要,對他的晉升產生顯著影響。
其次就是資歷,這屬于硬性條件,沒辦法。大授銜時,開國上將要求在土地革命時期擔任過紅軍師長及以上級別的職務。而吳克華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僅為紅5軍團13師37團團長,未能達到這一標準。在這一方面,且不提早已聲名顯赫的李天佑和洪學智,就連劉震和韓先楚他也比不過。
別看劉震和韓先楚資歷也不深,但劉震1936年4月當上了73師政委,韓先楚差不多同一時間當上78師師長。時間晚是晚了點,好歹也趕上了。“有”和“沒有”看似只差一個字,實質天差地別。別管是不是末班車,至少有這個名義,能減少很多麻煩、平息很多爭議。如果把吳克華放在上將的位置,那跟他相當的干部也會產生別的想法,屆時更加麻煩。
最后,解放戰爭初期的戰績也對吳克華產生了影響。盡管他身為東野4縱的首任司令員,同時也是四野41軍的首任軍長,但他其實離開過這支部隊一段時間,原因就在于沙嶺戰斗沒打好。
1946年2月,吳克華率領四縱的六個團,圍攻國民黨新六軍的22師66團。經過數日的激戰,不僅未能全殲敵軍,反而損失慘重。此役,我方傷亡高達2159人,其中犧牲者就有810人;而敵軍傷亡僅為670人。
造成這一戰況的因素眾多,客觀上,我軍的思想和戰斗方式尚未實現從游擊戰到陣地戰的轉變,應對方式存在極大問題。此外,國民黨新6軍曾在緬甸與日寇血戰,是國軍五大王牌部隊之一,雙方在火力、炮兵技術水平上的差距顯而易見。
但畢竟6個團攻1個團還打出這樣的戰績,上級對此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吳克華深感羞愧,心理壓力巨大,因此不久后他被調至遼東軍區任職,縱隊司令員的職務由胡奇才代理。
直至1947年秋季攻勢前夕,吳克華才得以重新調回4縱擔任司令員。如果沒有這段“空白期”,或許吳克華的機會會更大一些。
當然,一次戰斗的失利并不能代表全部,軍銜也絕非衡量一切的標尺。即便未被授予上將軍銜,吳克華仍是我軍史上能征善戰的一員大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