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Quora上,一個英國人發了這樣一句話:“為什么印度人很愛和中國比這比那?到底是誰給他們的勇氣?”
看似一句玩笑話,卻精準地戳中了當下印度網絡輿論的奇妙走向——一種自我拔高式的“中國競逐熱”。而這種熱度,并不基于真實的了解,更多是一種“源于誤判的自信”。
那么問題來了,他們為什么總愛拿中國說事?這背后到底是妄想、誤判,還是別有用心的政治操弄?
鏡子是用來照的,不是拿來嚇人的
印度對中國的關注,長期不是理性比較,而是情緒主導。1962年邊境沖突的歷史陰影,至今仍掛在印度人的集體敘事里。
這場戰爭中,印軍全面潰敗,被定格為民族記憶中的坐標。從那以后,“中國”就成了印度民族主義敘事中的一個高頻詞,但它更像鏡子,照見的是自己內心的不安和執念。
印度媒體高度商業化,私營控制嚴重,且大多與政治財閥關系密切。他們傾向于放大民族主義、壓縮理性聲音,以吸引點擊量和情緒共鳴。
例如,頻繁使用“威脅”“侵略”“對抗”字眼,在2020年中印邊境對抗事件發生后,大量媒體在未核實軍方消息前便大篇幅炒作“中方入侵”,并配發煽動性圖片與民調。
此類報道極易制造輿論敵意,但缺乏事實依據與權威核查程序。長此以往,印度社會被輸入一種“宿敵幻覺”,并非基于現實力量對比,而是情緒性地構建起“我們正在追趕”的心理場景。
這種認知并非建立在“比較指標”,而是“情緒加持”。印度輿論中的中國,是一個幻想構建出的對手,一個永遠值得被打敗的靶子。
于是,媒體扭曲——民眾誤判——民族主義加壓,這條閉環愈轉愈快,把“亞洲最強”的幻想推上了云端。
在印度,上海這座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得到的最高榮譽是“東方小孟買”。
臺上吼完對手,臺下還得翻字典找實力
基于政治的需要,以中國為對手不只存在于民間的輿論中,更是印度政界的口號。但在戰略部署和社會治理層面,印度對“中國趕超論”采取的操作是典型的“形式強于內容”。
2014年起,莫迪提出“印度制造”戰略,力圖把本國打造為全球制造業中心。該戰略提出了涵蓋25個行業的改革措施,包括基礎設施升級、吸引外資、降低行政審批等。
但截至2023年,印度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仍維持在15%左右,遠低于中國的27%。盡管外資入印有所增長,如蘋果等公司設立部分組裝線,但關鍵設備、高端制造環節依舊集中于中國。
更為核心的問題,是產業鏈協同性與政策執行能力不足。比如,在南部泰米爾納德邦建立的電子產業園,由于電力供應不穩與港口物流受阻,部分外資項目兩年內遷移。這些結構性障礙使印度難以復制“中國模式”的效率與配套完整度。
軍事實力方面也面臨尷尬。在2020年“達普山口事件”中,印度加強邊境部署,同時提出向列城地區修建五條戰術道路,并加大軍費預算。
但印度軍隊仍處于半機械化與初步信息化交界,作戰體系碎片化嚴重,指揮鏈上下不暢,后勤系統嚴重依賴進口。而同期中國已完成陸海空天網一體化調度,具備局部高強度沖突控制能力。
與現實中的巨差差距不同,網絡上印度自認是與中國不相上下的大國。而在網絡戰與話語權領域,印度網民英語熟練度高,社交媒體活躍,頻繁發帖攻擊中國政策與發展敘事。
他們自稱“信息前線戰士”,但這些輿論攻擊未能影響中國實際政策走向,更多成為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釋放口。
喊口號不難,寫方案不易;方案有了,還得落實;落實后,還得見成果。三層門檻,哪一關輕描淡寫都邁不過。
坐著數據說話的中國,不回應“幻覺外交”
與印度人不同,中國無論是民間還是國家層面對印度的回應,始終基于實際,不參與情緒型沖突。
2023年,中國對印度出口總額達1012億美元,而印度對中國出口不到200億美元,中印貿易逆差再創新高。
這背后的事實是:印度在高端制造、機械零部件、通訊電子等領域仍對中國依賴度極高。
高鐵技術是另一個典型樣本。中國至今已完成4.5萬公里以上高速鐵路鋪設,連通超過80%的大中城市。
印度則在2015年與日本合作建設孟買至艾哈邁達巴德高鐵線,原計劃2022年建成,截至2024年實際進度不到40%。項目拖延主要受制于征地矛盾、地方政黨利益博弈與技術整合問題。
在城市治理與社會基礎設施方面,中印落差也已體現在可量化指標中。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顯示:2022年中國排名第79,印度排名第132。這并非輿論炒作,而是醫療普及、教育覆蓋、營養水平等維度的真實反映。
面對這些數據,印度媒體與網絡反應往往轉向“替代話題”與“攻擊話語”,例如強調文化自信、民主制度、歷史文明,以轉移焦點。
然而,真正的問題不是誰說了什么,而是——誰做到了什么。
印度常講:“我們是最大的民主國家。”但中國社會治理效率和組織動員能力,已經連續多年通過實際成果驗證。
從疫情防控、扶貧脫貧,到“雙碳戰略”“數字貨幣試點”,中國制度具備強大的戰略推進與協同執行能力,這種能力,不靠吹牛,靠體系。
說到底,印度人是內心深處的不安與優越感交織,才會三句不離中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印度更多的是IT外包和呼叫中心,想要替代“世界工廠”的中國,短期看幾乎是癡人說夢。
可這種“落差感”恰恰是民族主義最喜歡的溫床。莫迪上臺后大搞“印度制造”,喊得震天響,成效卻乏善可陳。
于是政府和媒體需要一個“出氣筒”——中國,既是可敬的對手,又是可控的靶子。貶低中國、夸大印度,成了最經濟實惠的愛國方式。
再加上“我們有數學、我們發明了‘零’、我們是文明古國”這些自我暗示,印度人越比越覺得:中國就是那個必須超越的對象,甚至是“注定要超越”的對象
參考資料:
從“對華情緒”透視印度媒體生態.環球時報.2017-09-25
印度人看中國:羨慕與偏見交織.人民文摘.2014
中國對印度“卡脖子”?印度想的有點多.浙江大學.2025-04-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