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8日電 (記者 張瑋)28日,“陰山北疆歷史文化研究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舉辦,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及內蒙古各盟市文物考古機構的近百位學者,為北疆文化品牌建設注入學術動能。
圖為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以《內蒙古中南部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序列》為題作主旨報告。中新網記者張瑋 攝
會議匯聚國內史學、考古學、民族學領域權威專家及北疆地區一線文博文考工作者,旨在深入挖掘陰山南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脈絡,實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開幕式上,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聯主席烏恩奇表示,希望各位專家、學者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立足北疆歷史文化實際,碰撞思想火花,產出一批有深度、有價值的學術成果。
主旨報告環節,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魏堅以《內蒙古中南部考古學文化的編年序列》為題作主旨報告,“目前,我們基本建立起內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的編年:白泥窯文化—廟子溝文化—阿善文化—永興店文化—朱開溝文化,同時,在本地區還有獨立于此文化序列之外的石虎山類型和老虎山文化。”
魏堅認為,本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有自身的特色,同時也與周邊的考古學文化之間有著密切交流。
圖為“陰山北疆歷史文化研究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學術研討會”現場。中新網記者張瑋 攝
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院長鄭君雷在《陰山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過程中的意義——以戰國秦漢考古為中心的考察》中,論證了陰山作為軍事邊界與文化紐帶的雙重角色。
當日下午,與會學者圍繞“文明曙光—史前聚落與文明演進、農牧交融—青銅時代與北方民族、邊塞治理—戰國秦漢的設郡安邊、民族融合—北魏至明清共同體意識的形成”4個研究重點展開分組研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