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箐遺址發掘場景(圖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2025年7月4日,甘棠箐遺址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研究論文《中國西南甘棠箐遺址30萬年前的木器》,向國際學術界公布了一項具有重大突破意義的考古發現和多學科研究成果。
甘棠箐遺址位于云南省江川縣,坐落于撫仙湖南約5公里的一處自南向北流淌的小溪西側的坡地上,地理坐標為24°18′26.76″N, 102°50′48.20″E, 海拔高度1836 米(圖1)。該遺址發現于1984年,1989年做過首次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和動物化石及木質材料。2014-2015 和2018–2019兩個野外考古季,該遺址被再次發掘,揭露面積64 m2,挖掘深度3.5-7 米,出土豐富的石制品、動物化石、木質材料、植物種子和用火遺跡。
此次發表的文章描述了在云南省江川縣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存包括大量石制品、骨角器、動物化石和植物遺存。該遺址出土的木器和鹿角“軟錘”是目前東亞地區最早者,在世界范圍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也實屬罕見。
考古專家“手搓” 還原木器加工過程
甘棠箐遺址出土的部分木器(圖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甘棠箐遺址出土近千件木質材料,其中35件被鑒定為人工加工的木器。依據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到的木材解剖特征,35件木器的樹種來源主要為松屬,約占70%,顯示了人群對針葉材樹種的偏好性利用。此外,約有3%的樹種為殼斗科植物,其余木器可觀察到導管結構,確定其為闊葉材樹種,但難以進行種屬歸類。
這些木制工具形態多樣,其中32件在尖端/刃部/底端有明確的人工修理痕跡,被加工出可以用于挖掘的尖端。尖部的主要形態包括圓尖型、鑿狀薄刃型、脊刃型等。其中兩件為需雙手持握的大型挖掘棒,四件具有獨特的鉤狀尖刃,可能用于切斷植物根系;其余則為可單手持握的小型挖掘工具。
部分木器上的加工痕跡(圖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為論證這些木器的人工屬性及其特定功能,研究團隊開展了痕跡分析、殘留物分析和實驗模擬等專項研究。肉眼觀測和在顯微鏡下的微痕分析表明,其中19件標本保留明顯的因削枝修型和削尖加工使用端而留下的削刮痕,17件尖端表面存在因使用而產生的磨光條痕和斷裂破損跡象。這些痕跡出現在特定部位并具有方向性,是確鑿的人類加工與使用的證據。多數木器的尖端保留土壤殘留物,從其上提取到一些植物的淀粉粒,進一步證明這些木器的主要功能是挖掘可食性的地下植物根莖。但由于歷史久遠,這些淀粉粒很難被對應到具體的植物種類上。刃部拋光條痕、斷裂磨損和粘連的土壤及植物殘留物等證實該批工具被高強度使用過。
為進一步論證這類木器能被舊石器時代人類用簡單的石器加工制作并具有挖掘的功能,考古隊開展了針對性的模擬實驗。共有9件木器被加工出16個與出土木器近似的可供使用的尖端,加工木器的工具是與遺址出土石器相似的以燧石為原料打制的石片和砍砸器。其中十個尖端被用來做掘土和挖掘植物根莖的實驗。該實驗成功模擬復原了用石器加工木器并用來挖掘植物根莖的過程,而且木器上的加工與使用痕跡和出土標本很相似,輔證遺址出土的木器是人類制作和使用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工具。
取測年樣品(圖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東亞竹木器假說”成真 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甘棠箐遺址出土的數十件木器是一項世界級的重大考古發現。由于木材是有機材質,易分解腐爛,對于埋藏環境和保存條件要求嚴苛,舊石器時代保存下來的木質遺存十分稀少,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的木制工具更為罕見,現有的證據僅在非洲和歐亞大陸西部有少量發現。甘棠箐木器是目前東亞最早者,不僅填補了國內舊石器時代木制品研究的空白,同時對探討木器的起源、加工技術、功能、演化發展過程具有重大意義。這批木器加工與使用痕跡清楚,用于對植物食材挖掘的功能特點明確,對于認識東亞舊石器時代人類的文化與技術特點和認知、適應生存能力與方式,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長期以來,學術界流傳“東亞竹木器假說”,認為東亞地區古人類在舊石器時代高度依賴竹木器,那些相對簡單的石器的主要功能是制作竹木器,后者承擔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任務。一些學者到中國南方和東南亞進行制作與使用竹木器的實驗,證明竹木器可以用簡單的石器制作,并能用來從事很多狩獵-采集和加工活動。但由于植物材料易于降解,考古界苦于無法找到相關證據,該假說一直處于理論探討階段。甘棠箐成組木器的出土,證明東亞遠古人類確實制作和使用過木器(目前尚未發現竹器),木器在先民的生存活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甘棠箐所出土的挖掘工具大大拓寬了我們對早期木器加工技術和使用功能的了解,也使“東亞竹木器假說”得到強有力的支持。
舊石器時代也要“營養均衡” 瓜果堅果已進入食譜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歷史的第一階段。迄今我們對當時人類的生產生活所知甚少,每一處新遺址和每一批新材料都會加深我們對遠古歷史的了解和對人類發展歷程的認識。
甘棠箐遺址出土的石器具有東亞舊石器時代早中期的傳統特點,但蘊含新的信息,對于重新認識東亞舊石器時代文化傳統的成因和東亞古人類特定的工具技術水平與認知能力,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甘棠箐遺址保存了大量植物遺存,首次揭示了古人類盤中餐中廣譜型的植物食材,包括松子、榛子、獼猴桃、多種懸鉤子漿果及葡萄、飛龍掌血屬等植物的果實。此外,草本植物(莧科、商陸科、葫蘆科)及蕨類葉片亦具有食用價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莎草科、禾本科、澤瀉科等水生植物除了葉片、種子可以被采摘食用,其地下球莖與根莖可用木質工具從湖岸淺水泥層中掘取享用。
甘棠箐遺址首次提供了古人類運用木質工具挖掘利用地下植物根莖等食物資源的可靠證據,揭示了生活在熱帶、亞熱帶環境下的東南亞古人群獨特的資源利用策略和適應生存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