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后強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季節里,我們共同見證“智鏈農資·共享未來”供銷共享為農綜合服務平臺的正式上線,剛才還意外獲得智庫特聘專家證書,十分高興。“擴圈延鏈”是當前的大趨勢。“供銷共享為農綜合服務平臺”背景清晰、依據充分、方向正確、路徑可行、舉措科學、覆蓋廣泛、優勢突出、未來可期!契合中央要求、四川部署、供銷實際、時代脈動,這是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件民生實事,更是供銷系統深化綜合改革、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一次創新實踐,值得熱烈祝賀!
在新時代,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是黨政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出現新的變化、新的特征和新的要求,因此要解決新“三農”問題必須有新理念、新路徑和新方法。供銷共享為農綜合服務平臺在實際運作中,要解決“數據采集難、真假辨別難、用戶信任難、市場收費難、安全保障難、物流供給難、技術更新難”等“七個問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四川特點、供銷特質的新路子。要強化“七個意識”:一是強化“三個面向”意識,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二是強化“量子思維”意識,認識牛頓思維的局限性,在測不準、波粒二象性中把握確定性;三是強化“沒有內卷”意識,優質資源永遠稀缺,內卷發生在平均值以下,要把自己做到足夠優秀;四是強化“沒有難題”意識,關鍵是打開心結、提高維度、真正開竅,一切問題都是主觀問題、都是偽命題;五是強化“人人成才”意識,關鍵是要有慧眼法眼,做到人盡其才、放在恰當崗位;六是強化“拓撲變換”意識,不管體積大小,善于連接解套,保持本質不變;七是強化“根據地”意識,堅持“增量共享”模式,走群眾路線,各地建立信息站。同時,我們還要回答:
第一為何要建?——回應農資行業的“痛”與“盼”
農資是農業的“糧食”,是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農資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一方面,新型經營主體蓬勃興起,農民對“高效、綠色、精準”的農資服務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傳統農資流通鏈條長、信息不對稱、服務碎片化等問題,仍在制約著行業效率提升——農戶買農資“跑斷腿、比三家”,經銷商賣農資“壓庫存、愁回款”,生產企業拓市場“觸達難、成本高”,金融服務“下沉慢、風控弱”……這些痛點,既是行業的“堵點”,更是打造這個平臺的初心。作為服務“三農”的國家隊,供銷合作社始終與農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們深刻認識到:單靠傳統的“一買一賣”,已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的需求;只有構建“全鏈條、智能化、共享化”的服務體系,才能讓農資真正“活”起來、“惠”下去。 這正是“智鏈農資·共享未來”平臺誕生的時代背景。
第二憑什么能做好?——供銷基因+數字賦能的“雙輪驅動”
平臺的落地,不是偶然,而是供銷系統數十年服務積淀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的必然。
一方面,傳承了供銷合作社“扁擔精神”“背簍精神”的紅色基因——全國2.8萬家基層供銷社、40萬家綜合服務社,織就了一張覆蓋縣、鄉、村的“服務網”,這是最堅實的“腿腳”;另一方面,擁抱新質生產力,聯合國內頂尖的農業科技團隊,打造了一套“全要素、全場景、全周期”的數字化服務體系——從農資采購、倉儲物流,到技術服務、金融支持,再到農產品上行,每個環節都能“一鍵直達”。
我們希望這個平臺繼續強化“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智鏈”——讓農資流通更高效。平臺打通生產、流通、使用全鏈條,通過大數據分析農戶種植需求,動態匹配上游生產企業的產能,實現“以需定產、以銷定存”。過去,農戶買化肥要跑3家店比價;現在,打開手機APP,周邊幾公里內的優質農資、實時報價、配送時間一目了然,還能享受“集單集配”的成本優惠。
二是“共享”——讓服務資源更普惠。平臺整合了供銷系統內外的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比如,聯合農科院專家團隊,提供“田間診斷+線上開方”的技術服務;對接銀行、保險機構,推出“無抵押、低利率”的農資貸和價格指數保險;開放縣域倉儲、配送中心,讓中小經銷商共享倉儲設施,降低運營成本。一句話:平臺不是“獨行俠”,而是“資源池”,讓每一份資源都發揮最大價值。
三是“賦能”——讓農業主體更強大。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家庭農場、合作社等主體,平臺提供“成長檔案”服務:從種植計劃制定、農資使用指導,到農產品品牌打造、市場對接,全程跟蹤賦能。比如,山東試點的“魯糧農場”項目,通過平臺對接訂單農業,農戶畝均收益提升了20%;河南的“化肥減量增效”專區,通過精準配肥技術,幫助農戶減少化肥使用量15%,真正實現了“降本、提質、增效”。
第三未來怎么走?——攜手同行,共繪鄉村振興新圖景
平臺的上線,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要深知,服務“三農”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接下來,我們希望做好三件事:
一是“下沉”,讓服務更接地氣。爭取在全國31個省份設立縣級運營中心,招募多名“鄉村服務專員”——他們可能是村里的種植能手、返鄉創業青年,也可能是基層供銷社的老員工。我們希望這些“土專家”“田秀才”,能把平臺服務送到田間地頭,讓老人也能學會用手機下單,讓大戶也能享受定制化方案。
二是“開放”,讓生態更繁榮。平臺的大門永遠向合作伙伴敞開,生產企業可以入駐“云工廠”,直接對接需求;經銷商可以加入“共享倉儲”,輕資產運營;服務商可以開發“微應用”,接入平臺流量。我們希望,這里能成為農業領域的“淘寶”“微信”——人人都能參與,人人都能受益。
三是“堅守”,讓初心更堅定。平臺絕不賺“坑農害農”的昧心錢!所有農資產品必須經過質量嚴選,所有服務價格必須公開透明,所有糾紛投訴必須24小時響應。只有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平臺才能走得穩、走得遠。
農業農村現代化離不開科技賦能,更離不開每一個“三農”人的奮斗。今天,“智鏈農資·共享未來”平臺的上線,不僅是一個工具的誕生,更是一個生態的起點。我們期待:
——讓每一粒種子、每一袋化肥,都能通過平臺找到最需要它的土地;
——讓每一位農戶、每一家合作社,都能通過平臺獲得成長的力量;
——讓供銷合作社的服務品牌,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希望做到——智鏈千萬家,服務新“三農”!讓我們攜手并肩,共同把平臺打造成農民的“貼心管家”、行業的“智慧大腦”、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李后強2025年6月28日上午在“智鏈農資·共享未來”供銷共享為農綜合服務平臺上線座談會上的發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