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要高產,得解決莖葉和薯塊搶營養的難題。
地上莖葉太旺,地下薯塊就長不快,這是老把式都知道的理。當地里莖葉長得密匝匝,畝產超800公斤時,薯塊膨大得慢4成。
栽后15-30天,正是根系發育的黃金期,得用斜插法。
種苗和土壤呈35°夾角斜插10-15厘米,3天就能出氣生根。吉林通榆的農戶試過,緩苗期縮短5天,根原基多了2倍多。主蔓長到50厘米,要在晴天10點前給它“剪頭”。
保留基部3片葉,平剪頂端,這叫“三刀摘頂”,能讓養分多往薯塊跑。封壟后到收前40天,澆水得按“三階段控水”來。前期讓土壤濕乎乎的,含水量65%-70%,中期降到55%-60%。
后期收前20天斷水7天,河南新縣的薯田試過,裂薯少了,干物質多了。壟面出現半厘米的裂縫時,得趕緊灌肥,磷酸二氫鉀加硫酸鉀。
每畝灌點這溶液,單個薯塊能增重1-3兩,這法子很實在。河北峰峰的農戶在林下種紅薯,樹冠遮光35%,薯葉曬得剛好。
上午9點前澆水,下午4點后噴鉀肥,畝產突破6000斤,好薯能占9成多。
起壟時撒點腐殖酸菌劑,土壤更肥沃,薯塊維生素和糖分都會多。山東萊蕪的試驗田,用過這菌劑的紅薯,吃起來更甜更有營養。收紅薯前15天,噴點赤霉酸溶液,讓葉子晚些黃,多給薯塊送養分。
收紅薯別著急,先用旋耕機碎壟,靜置2天再收,薯塊少受傷。傳統農藝和現代技術得結合,建議每3畝地裝個墑情監測儀。
每周用無人機看看紅薯長勢,按需施肥澆水,能省工又省肥?,F在不少農戶發愁老辦法不管用,新技術又不會用,得有人帶個頭。
沙壤土種紅薯最合適,粘土地長的紅薯不好看,還不耐放,選地很關鍵。
澆水別太勤,旱了長柴根,澇了長須根,不干不濕才長塊根,這是老經驗。封壟前薯秧瘋長時,噴點多效唑控旺,別讓莖葉搶了薯塊的營養。收獲別太早也別太晚,10月中下旬,氣溫15℃左右收,別讓紅薯受凍。
有人覺得老把式夠用,其實新技術能幫大忙,比如裂縫追肥就很實用。我個人認為,種紅薯得盯著每個生長期,該剪就剪,該控就控,別偷懶。未來幾天,趕緊看看自家薯田,莖葉是不是太旺,土壤是不是太濕。
準備好剪刀、肥料,該摘頂的摘頂,該灌肥的灌肥,別錯過關鍵期。
記住,紅薯高產靠管理,抓住每個節點,薯塊才能又大又勻實。
現在就行動,檢查墑情、準備肥料,有問題多問問農技員,別耽誤農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