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新派十大晉菜火了,老味道玩出新花樣饞哭全國食客。前幾日剛公布的榜單里,十道菜道道藏著山西魂。有人問:老晉菜好好的,為啥要搞新派?
先看第一道菜:小米遼參。沁州黃小米熬出的米油能掛碗,和遼參燉一塊兒。
谷香裹著海味,軟乎得像媽媽熬的粥,卻多了份精致。普通人咬得起的高級,山西人把聰明勁兒全用這兒了。
第二道神仙雞燴八珍,聽名字就不一般。散養土雞慢燉三小時,肉一夾就脫骨。湯里泡著菌菇、紅棗、枸杞,還有本地干豆角。
喝一口湯,鮮得能把舌頭咽下去,像吃濃縮家宴。廚師說這菜得守著鍋,火大肉老,火小不入味。原來“神仙味”不是天上掉的,是守著鍋熬出來的。
霍宴燜豬臉,聽著土,吃著香。豬臉用老湯慢燉四小時,油脂全燉進湯里。肉軟得像棉花,配著霍州小年饃做的“中國結”。
再夾塊烤焦的小茴香燒餅,香得能連吃三塊。朋友聚會點這菜,實在得像山西人性格。沁州黃陳醋牛肉,酸得有門道。
小米醋酸得柔和帶甜,腌完牛肉再炒。牛肉嫩得像豆腐,醋香裹著肉香,牙縫里都留味兒。
有人說這菜像山西人:表面酸,心里熱,越品越有勁兒。
汾酒火焰虹鱒魚,吃個菜還能看表演。汾酒倒在魚上,點火“呼”地竄起火焰。魚肉外焦里嫩,酒香滲進每一絲肉,不醉人卻勾人。
年輕人就愛這口,吃菜還能發朋友圈。唐王醋魚,帶著歷史味兒。傳李世民路過山西嘗過,黃河鯉魚配老陳醋。
魚嫩得夾起來要小心,酸中帶甜,像在嘗帝王的奢華。
山西人把老故事藏菜里,傳給下一代的心思真細。魚子醬炒小米,普通食材逆襲。
小米炒得金黃顆顆分明,上面鋪著魚子醬。米香裹著咸鮮,脆生生的口感,像吃米其林。這菜告訴咱:普通食材也能變豪華,就看有沒有創意。
一團和氣,名字聽著就喜慶。豆腐、香菇、胡蘿卜、青菜切成塊炒一塊兒。
顏色像彩虹,味道更豐富:豆腐嫩,香菇鮮,胡蘿卜甜。吃著像過年團圓飯,山西人連菜名都藏著對生活的盼頭。
柏籽羊肉,大自然給的禮物。羊吃柏籽長大,肉嫩得像棉花,沒一點膻味。清燉最好吃,湯里飄著柏籽香,連鹽都不用放。
靠山吃山的智慧,山西人把自然味兒留得死死的。山西好風光,用菜做的山水畫。嵐縣土豆泥堆成山,撒菌類當樹,擺寶塔菜當草。
吃著土豆泥綿密,菌類鮮,寶塔菜脆,像吃山西的春天。
這菜不是吃的,是賞的,把山西風光藏進碗里。新派晉菜的秘密,是“老根兒+新魂兒”。
食材用本地的:小米、汾酒、柏籽羊肉,這是老根兒。技法用傳統的:燜、燴、炒、燉,這是老本事。
創新在組合:小米搭遼參,魚子醬配小米,這是新魂兒。
文化在故事:唐王的傳說,一團和氣的寓意,這是老味道新講法。有人問:傳統晉菜不好嗎?為啥要變?
時代變了,口味變了,晉菜不變咋吸引年輕人?
但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本質:本地食材、傳統技法、文化內涵。
年輕人愛好看的,就有火焰虹鱒魚、山西好風光。
現代人要健康的,就有小米遼參、柏籽羊肉。大家想聽故事的,就有唐王醋魚、一團和氣。
這樣的晉菜,才能走出山西,讓全國人都嘗得到。新派十大晉菜,不是十道菜。是山西人用食材寫的詩,用鍋鏟畫的畫,用味道講的故事。
每口都有土地香:小米的甜,土豆的綿,羊肉的鮮。
每口都有歷史味:唐王的傳說,醋的傳承,酒的故事。每口都有人情暖:朋友聚會的豬臉,家人團圓的“一團和氣”。
吃一口新派晉菜,像走進山西的秋天:地里小米熟了,樹上柏籽落了,河里魚肥了,家里醋壇開了。風里飄著飯香,這樣的菜,誰能不愛?最后問你個事兒:下次去山西,最想先吃哪道?
是小米遼參的精致,還是霍宴燜豬臉的實在?是汾酒火焰虹鱒魚的熱鬧,還是山西好風光的詩意?反正我列好了清單,下次去山西,十道菜必須吃遍!
畢竟,錯過這樣的美食,后悔可來不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