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祜
圖為林藍寫生作品《古荔綻芳華》。
長安荔枝啖古今。古人對荔枝的愛都藏在詩詞里。唐詩中的貢荔產自何處?有種說法是產于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的荔枝古貢園。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調研。今年2月,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荔枝古貢園被當地正式納入文化景觀類文物保護范疇。這里現存多棵樹齡逾千年的古荔名木,它們見證著中華文化的綿延傳承。
荔果飄香的時節,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廣東畫院繼3年前開展深入茂名等21個南粵地市的采風活動后,近期再次實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風活動,首站便來到茂名荔枝古貢園。在這座被譽為“活的荔枝博物館”的古荔園中,虬枝盤曲、碩果盈枝的古荔樹構成獨特的自然景觀。故地重游,美術工作者穿行其間,通過細致觀察、與果農交談,深刻感受嶺南荔枝文化的源遠流長,以及3年間茂名的新變。其中,一株名為“虛懷若谷”的800歲古樹,盡管樹心和部分表皮已經消失,卻仍在頑強生長,每年還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令許多美術工作者印象深刻,當即在這棵古樹下席地而坐,現場作畫。
隨著寫生的深入,美術工作者的視角由荔枝的自然形態,拓展至荔枝文化與產業發展?,F代培育技術、古樹保護舉措、“當日采、次日達”的冷鏈保鮮運輸技術等新見聞,讓他們真切感受到荔枝在推動產業振興、助力“百千萬工程”中發揮的關鍵作用。畫家們時而駐足凝神,時而登高望遠,既回味著嶺南畫派先驅清代居廉、居巢的藝術創新——在寫生基礎上獨創“撞水”“撞粉”技法,生動再現荔枝清新明麗的質感;又帶著新的感悟,構思怎樣用畫筆詮釋荔枝文化的豐富內涵,表現小荔枝撬動百億元大產業的時代變遷。
如何讓藝術更好地與時代同頻共振?美術工作者來到第二站——電白區南海半島“中國第一灘”采風寫生時,對這一時代課題有了新的體悟。
這里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沙灘外側是我國第一條人工營造的沿海防護林帶——博賀林帶。20世紀70年代,嶺南畫派名家關山月的中國畫《綠色長城》就取材于此。當年,為完成這幅作品,關山月深入海防一線體驗生活,與當地民兵隊伍朝夕相處20余日,積累了大量寫生稿,并在創作中將西方繪畫技法融入中國畫筆墨,最終完成這幅兼具主題性與藝術性的經典之作。畫面中,民兵巡邏隊與防護林相呼應,賦予“長城”新的時代內涵。關山月用實踐證明,將寫生作為連接生活體驗與藝術創新的橋梁,方能不斷激發創造活力,促生既具個人風格又彰顯時代氣象的佳作。
如今,全長已達80多公里的博賀林帶更加蔥郁,“城在海中、海在城中、海城一體”的獨特景觀美不勝收。經典的回響與現實的場景交織,促使他們更深入地思考“筆墨當隨時代”的深意。在人工智能批量生產圖像的當下,藝術創作更應該深扎于現實生活的土壤,因為藝術不可替代的生命力、感染力正源于創作者親臨現場觀察、捕捉與提煉所獲得的鮮活感受與深刻思考。
當前,廣東“百千萬工程”的深入推進讓城鄉面貌日日煥新,南粵大地處處鋪展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圖景。這些蓬勃的新氣象,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與靈感。此次活動也是“美術里的新時代——中國美術家協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采風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林藍所說:“寫生,旨在捕捉生活之‘生’,描繪人間煙火氣之‘生’?!毕嘈挪娠L寫生的熱潮,必將催生更多兼具中國氣派與嶺南風骨的精品力作,繪就南粵新圖景。
(作者單位:廣東畫院)
《 人民日報 》( 2025年06月29日 08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