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報》第404期 人物
人物名片
邵大箴(1934—2024),出生于江蘇鎮江,美術理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文聯文藝理論家協會顧問,第十屆中國文聯榮譽委員。曾任《美術研究》主編、《美術》月刊主編、《世界美術》雜志負責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院長等職務。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七、八、九、十、十一屆全國美展評委、北京國際雙年展評委、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學科主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6月21日,“大道箴言——邵大箴先生紀念會暨新書發布會”在中央美術學院舉行,追念這位與中國美術發展脈絡息息相關的美術理論家、藝術教育家、藝術家。同日,“平淡天真——邵大箴書畫作品展”在京舉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的第一代美術理論家,邵大箴以“人生有限,求知無盡”的信念,將學術探索與藝術實踐熔鑄為照亮新中國美術發展的精神火炬,其宏博的理論研究深深地影響和塑造了一代人,培養了大批優秀藝術人才。他的一生始終與中國美術的現代轉型同頻共振,其學術體系與藝術創作共同構成了一部立體的當代美術豐碑。
貫通中西的學術建構
邵大箴19歲入學江蘇師范學院(今蘇州大學)中文系,1955年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公派留學生赴蘇聯列賓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這段經歷奠定了他學術生涯的方法論基礎以及貫通中西的美術視野。在五年系統學習中,他不僅掌握了西方藝術史的研究范式,更通過素描、水彩等實踐訓練,以及對經典美術作品的目識心記,建立起史論與實踐并重的治學路徑。
邵大箴的學術貢獻還體現在對西方美術史的系統譯介與本土化闡釋。20世紀80年代初,他出版的《現代派美術淺議》《傳統美術與現代派》等著作,以無比的勇氣和辯證的思維,向國內系統梳理西方現代藝術思潮,并密切關注中國美術現代化轉型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為當時的美術界注入了理性力量。在“大道箴言——邵大箴先生紀念會暨新書發布會”上,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吳為山表示,邵大箴是“與時代共振的思想者”,其所撰寫的《現代派美術淺議》以平實的語言闡釋了復雜的藝術思潮,是許多藝術家藝術道路上的重要啟蒙,對完善美術教育和在美育國家戰略層面具有開創性作用。
其主編的《外國美術簡史》成為高校經典教材,而《西方現代美術思潮》《霧里看花——當代中國美術問題》等專著,則通過剖析“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矛盾,提出“以我為主”的文化立場,建立起在對西方藝術深刻理解的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并大力培植中國現代美術,力促中國美術形態從傳統走向現代。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諸迪表示,邵大箴是新中國以來美術史論學科的重要奠基者,其數十年來貫通中西和融匯古今的學術探索,為中國美術理論體系建設樹立了里程碑。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則表示,邵大箴“在縱向繼承與橫向借鑒中建構中國美術的現代性”。
《邵大箴美術史書系》(10卷本)書影
2024年《邵大箴美術史書系》(10卷本)的出版,堪稱其學術遺產的系統呈現,以貫通古今、融匯中西的學術視野完整展現了邵大箴在研究領域的學術體系與思想脈絡,它既是邵大箴學術心血的結晶,又是當代美術史論研究、美術批評實踐和創作極具價值的學術資源與理論參照。
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徐漣表示,“邵大箴先生是‘學之大者,國之重器’。邵先生為學生修改得密密麻麻的碩士博士論文,他以理服人、平等待人的原則,他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處世態度,他求真求美的終身追求,他與夫人、清華美院教授奚靜之60余年的相濡以沫,他對女兒邵亦楊教授的學術與家風傳承,都構成了他令人信服的人文情懷。正可謂君子有德,溫潤如玉。九十載人生,邵先生活出了中國人心目中人文學者理想的人生境界。”
以藝術創作踐行學術理念
邵大箴早年便倡導以開放包容的理念推動中國現代美術多元發展,其學術影響力不僅源于著述,更在于他作為美術批評家對當代創作的實時介入。1978年,他參與創辦《世界美術》,1985年擔任《美術》雜志主編,他通過學術期刊搭建起理論與創作的對話平臺;在20世紀80年代,他既肯定青年藝術家的創新精神,又提醒創新不能脫離文化根脈;在21世紀初“全球化”討論中,他呼吁構建中國自主的美術話語體系……這些觀點通過美術批評的平臺產生廣泛影響。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表示,邵大箴長期致力于美術史研究與美術批評寫作,提出“走自己的路”的理念,影響深遠。其主持創辦和主編的《世界美術》《美術》《美術研究》等重要刊物,也為中國美術史研究和美術評論體系建設打下基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表示,邵大箴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中國美術與評論體系的建設發展,是中國文藝評論界的一面旗幟和一座高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表示,邵大箴以嚴謹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批評風格引領了中國美術評論的風氣,主張適度肯定和保留余地的評論方式,是中國當代罕見的真正“講真話”的理論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則表示,邵大箴具備視野開闊、勇于探索、敢講真話、善于團結的人格與學術風范,是新中國美術批評的重要開拓者和新時代美術發展的凝聚者。
邵大箴 《綿延太行景》 紙本水墨 96cm×180cm 2020年
與理論研究并行的,是他晚年在書畫創作中實現的“知行合一”。自20世紀七八十年代始,邵大箴即開始研習中國書畫,以藝術創作踐行學術理念。這種創作實踐絕非理論家的“余事”,而是邵大箴打破中西藝術認知壁壘的自覺探索——正如他所言:“借此打破自己從西畫標準看待藝術的固有思維方式。”這種雙重實踐使他的理論批評始終扎根于藝術本體,避免了脫離創作的空洞說教,在理論研究與藝術評論中,構建起考據、史實與文化語境三位一體的學術框架,為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邵大箴 《山水清音》 紙本設色 68cm×136cm 2016年
與嚴謹的史論研究形成奇妙呼應的,是邵大箴筆下那些“信手拈來的逸興”。他的山水畫不取法某家某派,而是以“寫意即寫心”為旨歸,以水墨為骨,略施淡彩,在點線交織中呈現出對具體物象的超越。這種不打草稿、隨興所至的創作方式,讓畫面充滿偶然性的靈趣,他認為“無論是書法還是畫畫,自然是最重要的”。藝術家華君武看過邵大箴的首次個展后,題下了“已入化境”四字,認為“其畫妙極,如吞食,沒有一點疙瘩”。從入境到化境再到藝無止境,邵大箴的畫全無刻意經營的滯澀,予人以潤物無聲的精神滋養。
其書法則呈現出更突出的個人面貌,線條瘦勁凝練,呈現出簡淡自然、含蓄內斂的品格,他將理論思考熔鑄于筆墨,將學術意境與藝術創作結合,注入了中國文人“澄懷觀道”的精神。
邵大箴 《書法小品》 紙本 40cm×30cm×2 2020年
桃李天下的教育傳承
1960年7月,邵大箴畢業回國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在信息匱乏的時代,他作為在國內系統講授西方美術史的先驅,其課程和著述成為學子了解西方藝術的重要窗口,之后更是兢兢業業在美術史論與藝術教育領域耕耘六十余載,其教育影響超越了課堂。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表示,邵大箴是“當代美術界的學術高山”與“一代良師”,作為教育家,他傾心育人,強調理論聯系實際,鼓勵青年學者和藝術家從宏觀入眼、從微觀著手。他的思想遺產與學術豐碑將持續引領中國美術理論的建構與實踐探索,是新時代文藝發展的寶貴力量。中國文聯副主席許江表示,邵大箴以其深厚的理論修養和人格力量,塑造了幾代美術學人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和精神也將繼續影響當代與未來的中國美術創作。
邵大箴 《書法小品》 紙本 40cm×30cm×8 2020年
這位學界泰斗的教學注重“鉆進去”與“跳出來”的辯證——既要深入史料考據,又應具備宏觀視野,同時鼓勵學生多多提問。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孫景波回憶,邵大箴作為中國美術史與理論教育的拓荒者,在治學上嚴謹細致、提攜后學,是所有導師的楷模。清華大學教授劉巨德表示,“邵大箴先生不僅以廣博的學識啟迪后學,更以樸素純凈的心性和無私的關懷感召學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踐行者與藝術教育的楷模。”
邵大箴以一生踐行的“大道箴言”,不僅是對美術史論的學術總結,更是對文化精神的時代思考。他用理論建構為中國美術定位,以藝術創作詮釋人文理想,憑教育實踐傳承學術薪火,最終在“人生有限”的生命維度中,實現了“求知無盡”的精神超越。這份遺產如同他畫作中的山水意境,在簡淡中蘊含深遠,于天真處見出大道,持續照亮著中國美術的未來之路。
編輯 | 閆 君
制作 | 閆 君、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劉 晶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