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入伏,老話講“熱在三伏”,入伏之后,天地間的陽氣最旺,但也是我們身體容易被濕氣、寒邪悄悄鉆空子的時候。老祖宗傳下來的入伏養生智慧里,特別強調一個“扶陽”——不是添火,而是巧妙地借助時令食物,溫養我們體內的陽氣,祛除濕氣,舒舒服服、健健康康地度過這漫漫苦夏。分享三個簡單又地道的伏天食譜,保管你一學就會:
一、 白蘿卜羊臉肉湯:溫潤鮮美,伏天里的熨帖
食材:羊臉肉(或羊腩)500克,白蘿卜1根,生姜幾片,蔥白2段,料酒1勺,白胡椒粉、鹽適量。
1. 羊臉肉切塊,冷水下鍋,加幾片姜和料酒,大火煮開焯水2-3分鐘,撈出洗凈浮沫。這一步是去腥的關鍵!
2. 處理好的羊肉放入燉鍋(或砂鍋),加入足量熱水、新的姜片和蔥白段。大火燒開后轉小火,慢燉1-1.5小時,直至羊肉軟爛。燉湯時水要一次性加足。
3. 白蘿卜去皮切滾刀塊。在羊肉燉得差不多時放入鍋中,繼續燉煮20-30分鐘,直到蘿卜透明熟軟。最后加入適量鹽和白胡椒粉調味,撒點蔥花或香菜提香即可出鍋。
這道湯簡直是伏天溫補的絕配!羊臉肉比普通羊肉更嫩滑,膠質豐富,溫補卻不油膩。白蘿卜性涼,能中和羊肉的溫燥,消食化痰,還帶來清甜爽口的口感。燉出的湯頭清澈鮮美,溫潤滋養,喝下去從胃里暖到四肢百骸,發一身汗,暑濕煩悶一掃而空,舒服得不得了!
二、 醋泡姜:爽口開胃,晨起的“提神小菜”
食材:嫩姜(仔姜最佳)300克,純釀米醋(或陳醋)沒過姜的量,細砂糖1-2湯匙(根據喜好調整),密封玻璃罐一個。
1. 嫩姜徹底洗凈(不用去皮,皮的風味更好),晾干或用廚房紙擦干表面水分。切成薄片。姜片一定要擦干或晾干,否則容易變質。
2. 玻璃罐提前用開水燙過消毒,徹底晾干。
3. 將姜片放入罐中,加入米醋和白糖。醋的量要完全沒過姜片。
4. 蓋緊蓋子,放入冰箱冷藏室。耐心等待3-5天,姜片顏色變粉,味道充分融合后即可食用。
醋泡姜堪稱夏日佐餐神器!醋的酸收斂了姜的辛辣,變得柔和爽脆,酸甜可口,極其開胃。早餐配粥、面條,或者作為餐前小菜,幾片下肚,瞬間喚醒沉睡的脾胃,一股暖意從胃里升起,驅散了一夜空調帶來的寒氣,精神也為之一振。簡單到極致,效果卻立竿見影。
三、 銀耳西米綠豆湯:清潤消暑,冰鎮更迷人
食材:綠豆100克,干銀耳半朵,小西米30克,冰糖適量(或黃片糖),清水足量。
1. 綠豆提前浸泡2小時以上(或冷藏過夜),更容易煮開花。銀耳用冷水泡發1小時,去掉根部硬蒂,撕成小朵。西米無需浸泡。
2. 鍋中加足量水,放入泡好的綠豆,大火燒開后轉中火煮約30-40分鐘,煮到綠豆大部分開花。
3. 加入泡發好的銀耳,繼續煮20-30分鐘,煮出銀耳的膠質。
4. 另起一小鍋,燒開足量水,水開后放入西米,中火煮約15分鐘,期間不時攪拌防止粘鍋。煮到西米只剩中間一點白芯時關火,蓋蓋燜10-15分鐘至完全透明。撈出西米,用涼開水沖洗掉粘液,瀝干備用。西米一定要水開再下鍋,且水量要足。
5. 當綠豆和銀耳都煮得軟糯、湯汁變得有點稠滑時,加入冰糖煮至融化。關火,稍微放涼后,加入煮好的西米攪拌均勻即可。熱吃溫潤,冷藏后冰爽解暑。
這碗湯是傳統綠豆湯的升級版!綠豆清熱解毒是根本,銀耳增加了天然的植物膠質,口感滑糯,滋陰潤燥。小西米晶瑩Q彈,豐富了口感層次。冰糖的甜度恰到好處。熱吃時溫潤撫慰脾胃;冰鎮后喝上一碗,那清甜爽滑、絲絲入扣的涼意,瞬間澆滅夏日的燥火,從喉嚨一直舒服到心里,是消暑解渴的絕佳甜品。
三伏天里,別只顧著躲進空調房喝冷飲。順應時節,巧借這“扶陽”三寶——羊肉的溫潤、生姜的辛發、綠豆的清解,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吃得舒服了,身體自然有力量對抗酷暑,安安穩穩,有滋有味地度過這濕熱的天伏天。這才是過夏天該有的講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