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本體的消失并不代表事物生命的徹底終結,因為還有時隱時現的回憶飄浮在許多人的心里。這回憶可謂千滋百味,有悵然、有遺憾,當然也不乏有欣喜和激動。就比如當我行進在吉林市八家子路時,發現曾位于吉林江城中學對面的燃氣儲罐消失后,心里就生出一種欣欣然——一塊石頭落地后才有的歡暢感覺。
由于未能獲悉標準叫法,稱那座特殊建筑物為燃氣儲罐可能不太嚴謹。這個儲罐與當年煤氣公司的球形罐不同,外形是有些像塔的巨大金屬圓柱體。其直徑大概有20米左右,高約40米上下(憑回憶推測),共分五層(每層外部似有梯臺),罐體外覆銀色金屬遮擋板。我曾向一些人打聽罐體內部情況,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僅知是儲存燃氣的裝置,故而只能含糊地將其視作一個特殊的儲罐。
這個儲罐的出現確切時間未能查到。在《昌邑區志-第二卷》中極其簡略地記述: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區居民生活燃料結構已發生了根本變化,液化氣、天燃氣已代替過去的木柴、煤炭。截至2000年底,昌邑區居民每年使用液化氣30 萬瓶……1996年7月,吉林市啟動了管道天然氣供應……由此,這個儲罐的建設時間應在1996年前后,這與我的記憶大致吻合。
儲罐所在位置是原來東紅路和八家子胡同交匯處附近,這里原本為小塊菜地和胡同民居交錯地帶,另有燃化局預制板廠和鈑金知青廠——絕大多數建筑為平房。當儲氣罐建成時,遠遠就能望見其壯碩的身姿兀立在一片平房之中。憑此鶴立雞群之勢,儲罐也成為當時八家子地區當之無愧的地標建筑。
然而隨著城建事業的發展,特別是解放大路開通后,吉林市東部城區建設提速,曾經胡同迂回、平房連片的街景,逐步被單位、學校的高樓,以及大片居民小區替代,儲氣罐不僅逐漸失去了“一覽眾山小”的氣勢,也逐漸因特殊行業屬性,成為一個“燙手的山芋”。最終這個儲罐被拆除,一代地標成為了城市記憶。
在了解儲罐的情形時,我曾向港華燃氣站的職工和前來加氣的出租車司機打聽,他們都說不清具體時間,只是表示不會超過十年,甚至不超過五年。另外又有周圍的居民回憶是在2018年之后。對于他們模糊的回答,我并不覺得意外:在這人世間,絕大多數普通人主要是為柴米油鹽而晨兢夕厲,為生計奔忙的時候,又哪有太多閑情刻意去關注場景變化?
——從某種程度上說,去在意街景變化確實屬于分神了……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