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配得上,可以說至允至當。
“昭”是褒揚劉備的德行,“烈”是褒揚劉備的功業。
在三國時期,如果劉備的仁德排第二,那就沒人敢排第一。
劉備真是個宅心仁厚的人,他從未屠過城,反觀隔壁的曹操,動不動就是屠城,殺得血流滿地,簡直是個屠夫。劉備也從不濫殺功臣,反觀隔壁的孫權,到了晚年大肆屠戮功臣,連陸遜這種功臣都被逼死。
糜芳叛逃孫吳,直接導致關羽兵敗丟失荊州,但劉備對糜芳的哥哥糜竺依舊如初,這要是放孫權身上,糜竺一家早就被扔江里喂魚了。
夷陵之戰后,走投無路的黃權投降曹魏,劉備不但不責怪,反而說黃權投降責任在寡人,這種仁德可不是曹操這種梟雄可比擬的。
劉備唯一受到詬病地方就是奪了同宗劉璋的地盤,算是他德行上的一個污點。但劉璋暗弱,如果劉備不取益州,劉璋也守不住,早晚會被曹魏給奪了去。劉備取益州屬于情勢所迫。
況且,劉備得益州后,劉璋一家也得到了善待,沒有被誅戮。劉璋將祖宗基業讓給同族劉備,總比讓給曹操要強一些。
除了德行,劉備的功業也很盛大,屬于白手起家。
劉備雖然出身漢室皇族,但早已家道中落,自己年少時都不得不靠織席販履為生,就這么一個織席販履的窮小子,最后居然能夠占領益州,登基稱帝,強行為大漢延續四十多年壽命,功勞不可謂不盛大。
劉備的創業史,可以和劉邦、朱元璋、石勒、劉裕相媲美,都是從最底層干起,最終登上帝位。只不過劉備比他們的功勞小一點,劉邦、朱元璋統一了華夏,石勒統一了北方,劉裕據有南方,而劉備只是占有益州一隅之地。
但是,劉備的創業史可謂艱難曲折,他是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劉備先后依附多個軍閥,跟漢末群雄基本上都打過交道。公孫瓚、陶謙、呂布、袁術、曹操、袁紹、劉表、劉璋、孫權,都和劉備有過交集。
劉備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七歲才得到荊州這塊根據地,五十三歲才拿下益州,算是同時代成功最晚的一個梟雄。
但劉備卻是同時代最百折不撓的一個英雄,誰要是拿到劉備的劇本,可能在兵敗徐州投降曹操那個節點就已經躺平了,但劉備沒有躺平,他選擇繼續站起來戰斗,這種毅力遠非常人可比。
出身之低微,創業之艱難,都沒能磨滅劉備的雄心壯志,當他在成都武擔山登基稱帝時,終于踐行了一部分他立志匡扶漢室的諾言。
劉備有德行,有功業,謚號“昭烈”算是至允至當。而且也只有劉備配得上這個謚號,他是昭烈的專屬擁有者。昭烈這個謚號正因為劉備的輝煌事跡才被后人所熟知。這就像專屬名片一樣,提起丞相就會想起諸葛亮,提起昭烈帝自然就會想到劉備。值得一提的是,當提起大帝這個稱號時,有時會知道這是孫權的謚號。
有漢一朝,漢太祖劉邦謚號“高”皇帝,強調開基立業之功,漢世祖劉秀謚號“光武”皇帝,突出中興漢室之功,而漢烈祖劉備謚號“昭烈”皇帝,則強調其為季漢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
大漢朝四百余年,有這三位“祖”的前中后呼應,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