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每年高考季,總會有各種各樣的故事和人物出現,今年也不例外。
廣西“扁擔女孩”和河南“288分女孩”,一個因挑著扁擔回家的身影被全網心疼,一個因全家為288分歡呼的視頻引發熱議;
一個走紅后堅持“靠自己”,一個轉身開起直播做賬號。
人們的態度也恰似硬幣的兩面——對前者滿是贊賞,對后者多有爭議。但拋開情緒和世俗,或許我們也該看得更清晰一些:她們的選擇,真的能分出對錯,判個高下嗎。
扁擔女孩:一根扁擔挑起的,是生活的真實與清醒
廣西‘扁擔女孩’,是今年高考季最讓人心頭一暖的“素人主角”。
高考結束那天,母親帶著扁擔來接她。這個從小幫家里挑水、搬菜的18歲姑娘,默默接過了扁擔,三十斤重的行李壓在肩頭,她卻走得穩穩當當。
這段被路人拍下的視頻,瞬間在社交平臺爆火,播放量超3000萬次。
網友們心疼她的懂事,也好奇她的成績。于是有人傳她考了728分,也有人猜她“名落孫山”,直到班主任出來辟謠:“她成績屬班級中上,超過本科線170多分,正常發揮。”
但比成績更打動人的,是她走紅后的清醒。面對網友的資助請求,她婉拒:“想自己打工賺生活費,暑假去餐館當服務員,或者擺個涼粉攤。”實際上,她也是這么做的。
她還特意提醒大家:任何聲稱是我本人的賬號都是假的,別被騙了。這種“不蹭流量、不逐熱鬧”的姿態,讓網友直呼“品格高”。
有人說:她的扁擔挑的不是行李,是對生活的踏實;她的拒絕不是冷漠,是對未來的清醒。
288分女孩:一場歡呼背后,是另一種生活的真實
河南288分女孩,則用另一種方式撞進了大眾視野。
高考放榜那天,她查分的視頻被母親拍下:屏幕跳出“288分”時,全家先是愣住,接著歡呼——因為這是她高中三年的最好成績(平時常考200分左右)。母親抹著眼淚說:“分數不重要,媽媽現在還有健康快樂的孩子。”
這段視頻擊中了無數人的心。《人民日報》也專門發了文章,網友感慨“這才是健康的教育觀”。但熱度還沒褪去,母女倆就開了直播。直播間涌入八九千人,母親的賬號本就是做探店團購的,女孩也迅速注冊了新號,發了9條帶貨視頻。
輿論瞬間轉向,有人質疑:“288分不丟臉,但拿孩子當流量工具,吃相太難看。”有人擔憂:“如果靠低分就能吸粉賺錢,誰還愿意苦讀?”更有人翻出女孩母親早有16萬粉絲的賬號,直言“這是有備而來的炒作”。
《人民日報》也‘知趣’地刪除了點贊圖文。
為什么大眾態度如此不同?
因為我們很容易在“期待”與“恐懼”之間搖擺不定。
兩個女孩的走紅,本質都是“真實”。但大眾的態度,卻因她們的選擇出現了分歧。
對扁擔女孩的贊賞,源于她“符合期待”的選擇。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里,“出身普通但堅韌”“走紅后不逐利”是典型的“正能量模板”。
她拒絕資助、選擇打工,不當網紅,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對“踏實生活”的向往——不消費苦難,不販賣人設,只是用最本真的方式往前走。
對288分女孩的爭議,則藏著我們的“恐懼”。那條視頻發布在母親探店帶貨的賬號里,雖然內容里早前也有分享家庭日常的內容。但這些分享的目的和動機,無疑是為了流量。
而這條‘高考查分’視頻,在當下這個查分季,很輕易就能擊中‘流量密碼’,更特別的是,她的分數低得‘離譜’,‘與眾不同’。學過新聞的都知道,‘狗咬人’和‘人咬狗’,一定是后者更吸引人。
爆火后,她的家庭選擇用直播承接流量,有人擔心這是“讀書無用論”的勝利,怕“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被消解。其實更本質的,是我們對“教育嚴肅性”的維護——高考作為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容不得被“低分炒作”模糊了意義。
但這種態度的分歧,算不算是我們對“單一評價體系”的一種習慣性依賴或認知呢?我們習慣用“好”或“壞”“對”或“錯”去定義選擇,卻忘了生活從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斷題。
選擇沒有高低,人生本就該有千萬種解法
回到兩個女孩的故事,她們的選擇,本就該被溫柔看待。
扁擔女孩的“拒絕”,是她的底氣。她的成績超過本科線170多分,雖然跟985相差很遠,但卻有機會通過讀書走出大山,“靠自己”的選擇是對未來的自信——她不需要用流量加持,一方面可能是不懈,另一方面她相信靠知識能為自己博一個想要的未來。
288分女孩的“擁抱”,是她的現實。對一個長期在200分徘徊的孩子來說,也許她曾努力過那么一陣子,卻成績始終沒啥大的進步。
所以,她和她的家人可能很清楚,讀書或許不是最優解。直播帶貨、做團購,是她能抓住的、離自己最近的機會。與其說這是“炒作”,不如說這是一個普通家庭對“生活可能性”的探索——既然上學這條路走不通,沒優勢,那就換條路試試。
這讓我想起廣東的一位朋友。他高中成績墊底,高考只夠上專科,但他早早就跟著親戚學修電動車,現在在深圳開了家修理鋪,月入兩萬多。他常說:“我不是讀書的料,但修車我能修到別人豎大拇指。”
人生從來沒有“標準路徑”。有人擅長考試,就有人擅長與人打交道;有人享受校園的純粹,就有人渴望社會的煙火氣。所謂“好的選擇”,不過是“適合自己的選擇”——只要不傷害他人,不違背底線,每一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
寫在最后:愿我們都能活成“自己的答案”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節點,但絕不是唯一的答案。
扁擔女孩的扁擔,挑起的是對生活的擔當;288分女孩的直播,承載的是對未來的嘗試。她們的故事,不該被簡單歸類為“正能量”或“反面教材”。
這個世界的精彩,恰恰在于它允許不同的活法:有人在實驗室里攻克難題,有人在菜市場里吆喝叫賣;有人用論文改變世界,有人用短視頻溫暖日常。
一直以來,高考700分和700萬的你會選哪個,是網上很火的一個話題。前兩天張朝陽和張雪峰的那次對話也聊到了這個問題。
張朝陽選了700分,他認為高考700分的孩子,人生才剛開始,未來有無限可能,另一方面選擇700萬,可能會把孩子砸蒙。
張雪峰選擇了700萬,他覺得700萬更加現實,多數孩子上學的目的就是工作掙錢。他說如果是400分,那么700萬更加現實。
一個選擇了長期主義,一個選擇了現實主義,也分不出對與錯。
但是這個問題如果拋給你,估計你也得為選擇‘未來’還是‘當下’苦惱一陣。
可如果問題變成:高考288分和288萬,你會怎么選?
可能很多人一下子就能做出選擇,毫不猶豫地選擇288萬。因為咱們知道高考只考288分是啥水平,能掙到288萬的可能性比較小,機會也比較少。
所以,那個高考288分爆火的女孩,選擇跟著母親做網紅,去博那個288萬的可能,只是她當下人生里所能看到的最優解。換作是我們任何人,恐怕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這無關品格,只是咱們普通人的生存智慧。
那個扁擔女孩,她的家庭不如288分女孩優渥,她對于網紅的認知也許更符合咱們的價值觀。她錯過了當網紅,掙大錢的機會,但她堅持了自己的價值觀,獲得了對自己的認同感。
人生從來沒有“標準路徑”。
有人擅長考試,就有人擅長與人打交道;有人享受校園的純粹,就有人渴望社會的煙火氣。所謂“最好的選擇”,不過是“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只要不傷害他人,不違背底線,每一種選擇都值得被尊重。
我們不必為了符合誰的期待而勉強,也不必因別人的評價而焦慮。
你的選擇,只需要對自己負責!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