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在南海之濱的廣袤版圖上,有一片被北部灣與瓊州海峽環抱的土地。
它北連兩廣腹地,南望海南島,綿長的海岸線分布著多個天然深水良港,如明珠般點綴在蔚藍海疆,成為串聯東亞與東南亞的關鍵航運樞紐。
這里便是湛江,但它還有一個承載著歷史煙云的名字:廣州灣,這就是除了香港和澳門之外,另一個被“強租”近百年的地方。
早在漢代,雷州半島的港灣便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坐標,徐聞、合浦開航清晰勾勒出商船經停此地的軌跡。
到了清代,通明港白鴿寨更成為兼具軍事與經濟雙重光芒的樞紐。
作為廣東水師的重鎮,這里炮臺林立,作為貿易商埠,每日可見萬商云集卸珍奇的盛景。
帆檣如云、商船輻輳,道盡了粵西海上門戶的繁華,從殖民時期的租界印記到今日國際郵輪的汽笛,湛江灣的浪花里始終涌動著中國與世界對話的歷史回聲。
當時的中國正處于甲午戰敗后的劇痛期。1897年,一艘法國軍艦意外駛入廣州灣避港,同時也拉開了悲劇的序幕。
艦長在航海日志中驚嘆,這里的水深足以停靠所有戰艦,港口腹地居然可控制整個北部灣。這一偶然發現,也點燃了法國在遠東擴張的野心。
19世紀末,歐洲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德國強租膠州灣、俄國占據旅順口、英國租借新界。
法國作為老牌殖民帝國,急欲在華南擴張勢力。
于是法國向清政府提出租讓廣州灣的訴求,遭清政府拒絕,但法國并沒有善罷甘休,繼續以保護僑民為名派軍艦駛入海灣,武力脅迫清廷。
無奈之下,清政府只能將廣州灣租讓給法國,這一租就是99年。
消息傳開后雷州半島民眾群情激昂,遂溪知縣帶領百姓與法軍進行數十次戰斗保衛家園,以大刀長矛抗擊裝備精良的法軍,但終究無濟于事。
法國占領廣州灣后將其設為獨立行政區域。
為將此地建設為殖民據點,法方投資建設湛江港碼頭,修筑廣州灣至安鋪的鐵路,引入電燈、自來水等現代設施,并規劃法式市政街區。
經濟上實行自由港政策,使廣州灣成為華南地區的鴉片轉運中心和物資集散地。
據記載,當年進出口貿易額達1200萬法郎,美孚、殼牌等外資企業及廣州、香港商號在此聚集。
但繁榮背后殖民剝削的本質,法國對當地礦產、農業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同時推行法語教育,試圖抹去中華文化影響。
1940年,法國在二戰中戰敗,維希政府與日本達成協議,廣州灣成為日法共管區。
三年后,日軍撕毀協議,派遣華南方面軍第23軍攻占廣州灣設立自治區。這段時期,廣州灣的對外貿易陷入停滯,法軍修建的基礎設施遭到破壞。
但當地民眾的反抗從未停止——中共南路特委在此建立抗日游擊隊,在硇洲島、東海島等地開展游擊戰爭。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后,被日本占領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當時的國民政府迅速接收廣州灣。
鑒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國民政府將廣州灣設為省轄市,因境內湛江港而命名為湛江市,這一名稱沿用至今。
按照《廣州灣租界條約》,租期本應到1998年才屆滿,但中國通過二戰勝利的契機提前53年收回了這片土地。
如今的湛江已成為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一帶一路”倡議中對接東盟的重要支點。
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筑遺存仍在斜陽里矗立,這些花崗巖與紅磚構筑的建筑深深鑿刻著近代中國的滄桑印記。
在遂溪抗法斗爭的史料里能看到,當地百姓用鋤頭和土炮抵御法軍的血火場景;
二戰檔案中泛黃的外交照會,記錄著1943年中國政府收回廣州灣主權時的艱難博弈。
從雷州半島鄉民奮起反抗的刀光,到國際舞臺上據理力爭的外交筆鋒,這片土地的百年沉浮始終印證著一個真理——
唯有國家脊梁的挺直,才能守護領土的完整如初。
如今的湛江港千帆競發,那些殖民時期的建筑已成為博物館的展陳。
在燈火璀璨的濱海夜色中,它們沉默卻有力地訴說著,強盛才是一個民族最堅實的海岸線。
參考資料:
1. 《廣州灣租界條約》(1899年),收錄于《中國近代不平等條約匯編》
2. 遂溪抗法斗爭史料,湛江博物館藏
3. 《湛江港史(古代至民國)》,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
4. 法國外交部檔案:《廣州灣殖民政府年度報告(1900-1943)》
5. 韓練成回憶錄:《廣州灣接收始末》,收錄于《文史資料選輯》第62輯
6. 湛江市政府官網:《湛江歷史沿革》,2024年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