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美國國土安全部的一紙通知,將52萬海地移民的命運推向懸崖。
2025年1月,拜登政府在卸任前將海地人的“臨時保護身份”(TPS)延長至2026年2月,允許因海地幫派暴力和自然災害無法回國的移民合法居留。
然而,特朗普上任后于2月宣布取消延期,并在6月27日正式通知:9月2日終止TPS,52萬海地移民將失去合法身份。
這一決定成為了特朗普兌現“史上最大規模驅逐”競選承諾的關鍵一步。
從“合法”到“非法”間僅僅相隔72小時
5月19日,美國最高法院推翻下級法院裁決,為特朗普政府掃清法律障礙,允許其撤銷53萬通過拜登“假釋計劃”入境的古巴、海地等四國移民合法身份。
這一裁決成為TPS終止的“前奏”——兩者共同構成特朗普移民政策的核心:無差別驅逐,無論合法與否。
特朗普政府堅稱"海地局勢已經穩定",并且大加贊賞執行任務的ICE官員。
這個說法在聯合國最新發布的2025年報告中顯得格外刺眼:僅僅今年前五個月,就有2680人慘遭殺害,其中54個是未成年的孩子。受傷人數高達957人,另有316人被綁架勒索,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直指,美國此舉可能違反國際法。
這種矛盾表述暴露了政策背后的政治算計。
終止TPS的連鎖反應遠超預期。
首當其沖的就是美國各地依賴移民勞動力的行業。
美國工廠的流水線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例如農業領域,加州作為美國主要農業中心,移民是當地農業生產的重要力量,對移民的大規模搜捕和驅逐曾嚴重沖擊了當地農場和農產品包裝廠等相關企業。制造業也同樣如此,像俄亥俄州的斯普林菲爾德,過去幾年有多達 1.5 萬名海地人遷入,他們為制造業補充了勞動力,若被驅逐,制造業將面臨停工風險。
更令人揪心的還有那些在美國扎根多年的海地家庭。
瑪麗亞在邁阿密生活了22年,她的兩個孩子都是美國公民。"要我帶著孩子們回到太子港的槍戰中?還是把他們留在這里成為孤兒?"她的問題道出了52萬海地移民的困境。
諷刺的是,就在國土安全部宣布海地"足夠安全"的同一天,美國國務院的旅行警告仍明確寫著:"不要前往海地"。
TPS終止后,海地移民將失去工作許可,面臨立即驅逐,但根據《禁止遣返原則》(Non-refoulement),若原籍國存在系統性暴力,強制遣返涉嫌違反國際難民公約。
特朗普政府則引用最高法院裁決,主張“移民政策主權至上”,形成了法律僵局。
海地危機被國際移民組織視為“可能影響全球穩定的火藥桶”,而美國通過驅逐政策,實質將人道壓力轉嫁給鄰國。
6 月 3 日,加拿大政府推出《加強邊境法案》,承諾加強加拿大邊境安全。該法案禁止在加拿大居住超過一年的人提出庇護申請,可 “出于公共衛生和國家安全考慮” 完全暫停處理新的申請,這也被認為是為了應對美國移民政策而進行的 “預防性自保”。
這種“美國驅逐-鄰國堵漏”的模式,正在加勒比地區制造新的地緣緊張。
事實上,這場危機的終局充滿著變數。
一方面,法律訴訟和街頭抗議更多了。今年 4 月 28 日,多位美國民主黨籍總檢察長就向紐約聯邦法院提交文件,以維護海地移民的利益,要求為其保留臨時保護身份。隨著 9 月 2 日 TPS 正式終止日期臨近,預計會有更多類似法律行動。6 月 11 日洛杉磯市中心地區就爆發了反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抗議活動,警方逮捕了 80 多人。
另一方面,目前聯合國數據顯示,海地幫派暴力不斷升級,引發嚴重人道主義災難,大約 20 萬人流離失所,逾 520 萬人需要人道援助。若海地幫派暴力持續惡化,美國政策必將面臨更強烈的國際譴責。在此情況下,美國若強行驅逐海地移民,明顯違背《禁止遣返原則》。
52萬人的命運被壓縮成政治籌碼,一個問題揮之不去:在權力與生命的天平上,究竟哪一端更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