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9歲在干啥?玩泥巴被媽追著打?蹲小賣部糾結買辣條還是干脆面?頂多幫隔壁王奶奶拎桶水賺5毛零花錢?但今天這主角,9歲靠撿垃圾賺了320萬美刀——對,你沒看錯,不是320塊,是320萬刀!換算成人民幣,夠在一線城市買兩套大平層了。更離譜的是,這小子沒拼爹沒搞黑科技,就靠回收破塑料瓶,硬生生把“撿破爛”做成了環(huán)保頂流品牌,連CNN、《時代周刊》都追著給他做專訪。咱今天就扒開這事兒的底褲:這小孩到底踩中了什么賺錢密碼?為什么成年人天天喊“生意難做”,9歲娃卻能靠“破爛”悶聲發(fā)大財?
一、先打破你的認知:“撿破爛”早不是你想的那樣了
一提“撿垃圾”,你腦子里是不是自動播放畫面:穿補丁衣服的大爺蹲垃圾桶旁翻瓶子,攢一麻袋賣5塊錢?但Ryan Hickman——就這9歲小孩,直接把“撿破爛”玩成了“社區(qū)環(huán)保運動”。最開始他確實挨家挨戶收瓶子,但收著收著,鄰居們主動把瓶子洗干凈、分好類送上門;后來社區(qū)超市直接騰個角落給他放回收箱;再后來,當?shù)貙W校請他去演講,家長們帶著孩子跟著他一起撿瓶子。
你發(fā)現(xiàn)沒?這根本不是“撿破爛”,是“環(huán)保社交”。就像你媽跳廣場舞不是為了減肥,是為了跟老姐妹嘮嗑;年輕人露營不是為了看星星,是為了發(fā)朋友圈——Ryan把“回收瓶子”這個苦差事,變成了“有面子、有意義”的事兒。你想想,以前你扔瓶子可能覺得“麻煩”,但現(xiàn)在鄰居家小孩都跟著Ryan捐瓶子,你不捐是不是顯得“不環(huán)保”?這就跟大媽們跳廣場舞“誰不來誰不合群”一個道理,只不過Ryan把“合群”的鉤子,換成了“環(huán)保榮譽感”。
更絕的是,他給自己的“破爛生意”起了個正經(jīng)名字:Ryan’s Recycling Company(瑞安回收公司)。你可別覺得“公司”倆字是鬧著玩的,這小子真把它當企業(yè)運營——有l(wèi)ogo(自己畫的卡通小人舉著瓶子),有slogan(“小行動,大改變”),甚至還有“員工”(他爸媽當免費勞動力,后來志愿者主動加入)。你9歲時過家家可能還在玩“開超市”,人家直接把過家家玩成了真·印鈔機。
二、賺錢密碼:先讓你“感動”,再讓你“掏錢”
320萬刀咋來的?你以為是賣瓶子賺的?太天真了!塑料瓶回收價才幾分錢一個,就算他收1億個瓶子,也就賺幾萬刀。真正的大頭,藏在他的獨立站里——賣T恤、帽子、環(huán)保袋,客單價20-50刀,還能接受捐款。但問題來了:誰會花50刀買個小孩印的T恤?答案是:那些想“做好事”但又“怕麻煩”的人。這就是Ryan最牛的商業(yè)邏輯:把“消費”包裝成“做慈善”,讓你掏錢時不僅不心疼,還覺得“我真善良”。
你看他獨立站首頁就知道多雞賊:打開網(wǎng)站,沒有花里胡哨的“買它買它”,全是實打?qū)嵉摹碍h(huán)保成績單”——“累計回收120萬個瓶子”“捐贈50萬刀給環(huán)保組織”“合作12家非營利機構”,配上他蹲在回收箱旁數(shù)瓶子的照片、跟志愿者一起干活的視頻。你一進去就覺得:“哇,這小孩真在做事,不是騙錢的!”
然后再看產(chǎn)品:T恤上印著他的卡通形象,配文“我支持瑞安回收”;環(huán)保袋上寫著“少用塑料袋,多撿塑料瓶”。這不就是把“環(huán)保態(tài)度”穿在身上?你買件T恤,既能穿,又能告訴別人“我是環(huán)保人士”,這錢花得值!就像年輕人買潮牌是為了“彰顯個性”,大媽買保健品是為了“健康焦慮”,Ryan賣的根本不是衣服,是“道德優(yōu)越感”——一種“我花了錢,還做了好事”的雙重滿足感。
更絕的是他的“IP打造”。他不只是“收瓶子的小孩”,是“環(huán)保小超人”。媒體報道時,標題都是“9歲環(huán)保先鋒”“少年慈善家”;他去演講,臺下坐著的是市長、企業(yè)家;連好萊塢明星都曬過他的T恤。你想想,當一個9歲小孩頂著“環(huán)保偶像”的光環(huán),你買他的產(chǎn)品,是不是像給偶像打榜?“我不是在消費,是在支持我的‘環(huán)保愛豆’”——這粉絲經(jīng)濟玩得,比內(nèi)娛某些明星還溜。
三、獨立站騷操作:不賣貨,先賣“信任”
現(xiàn)在做獨立站的,十個有九個死在“沒流量”“轉化低”。但Ryan的獨立站根本不用投廣告,流量自己找上門。為啥?因為他把“公益數(shù)據(jù)”變成了“流量密碼”。
你打開淘寶京東,首頁全是“滿減”“折扣”,但Ryan的網(wǎng)站首頁,最顯眼的是實時更新的“回收計數(shù)器”:今天又收了多少個瓶子,離目標還差多少。這就像你追電視劇時看到“已更新至第12集”,忍不住想“再看一集”;他的計數(shù)器就讓你忍不住想“今天又多收了1000個,這小孩真厲害”——好奇心+好感度,不就把你留住了?
然后他又玩了一招“參與感”。普通人想支持環(huán)保,可能覺得“我一個人撿瓶子沒用”,但Ryan告訴你:“你捐10個瓶子,我就捐1刀給環(huán)保組織;你買一件T恤,利潤全捐”。這就把“大環(huán)保”拆解成了“小行動”,讓每個人都覺得“我能幫上忙”。就像支付寶螞蟻森林,你每天偷能量種樹,明明是平臺在種樹,但你覺得“這是我種的”——Ryan把這種“參與感”玩到了極致,你不是在“買東西”,是在“參與一個偉大的環(huán)保項目”。
還有捐款通道。一般人捐錢給公益組織,總怕“錢被貪污了”,但Ryan直接在網(wǎng)站上公開捐款明細:“X月X日收到A先生捐款100刀,已轉給XX環(huán)保組織,附轉賬截圖”。連9歲小孩都知道“透明”是最好的信任狀,反觀某些企業(yè),捐了錢恨不得藏著掖著,生怕別人知道——活該你賺不到錢!
四、給成年人的暴擊:你缺的不是機會,是“把小事做透”的腦子
看完這事兒,你可能會說:“人家是老外,環(huán)境不一樣”“他運氣好,被媒體報道了”。但你有沒有想過:為啥是他?全世界撿垃圾的小孩多了去了,為啥只有他賺了320萬刀?
因為他把“小事”做到了“極致”。你眼里的“撿垃圾”,是體力活;他眼里的“撿垃圾”,是“環(huán)保品牌”。你覺得“收瓶子”就是收瓶子,他覺得“收瓶子”要配“積分卡”(捐得多下次買T恤打折)、“社區(qū)活動”(周末環(huán)保日一起撿瓶子)、“媒體曝光”(主動給報社寫信講自己的故事)。就像同樣是賣煎餅果子,有人擺攤賺辛苦錢,有人做成“網(wǎng)紅煎餅”開連鎖店——差距不在“事”,在“腦子”。
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情緒價值”。現(xiàn)在的人不缺買的東西,缺的是“買的理由”。你買奶茶,不是因為渴,是因為“網(wǎng)紅打卡”;你買盲盒,不是因為需要,是因為“開盒的快樂”。Ryan賣的“理由”更高級:“做好事”。當你花50刀買他的T恤,你不是在為布料買單,是在為“我是個有愛心的環(huán)保人士”買單——這種“情緒價值”,比產(chǎn)品本身值錢100倍。
還有“人設真實”。他沒把自己包裝成“天才少年”,就是個普通小孩:收瓶子會累,演講會緊張,照片里臉上還帶著泥點。這種“不完美”反而讓人覺得“真實可信”。反觀現(xiàn)在某些創(chuàng)業(yè)者,張口就是“融資千萬”“行業(yè)顛覆”,P圖P得連親媽都不認識——誰信你啊?
所以你看,320萬刀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把“環(huán)保”這個大概念,拆解成每個人都能參與的小行動;把“撿垃圾”這個苦差事,變成有榮譽感的社交貨幣;把“賣產(chǎn)品”,變成“賣故事、賣信任、賣情緒”。這哪是小孩在玩過家家?這分明是頂級的商業(yè)思維——只不過成年人被“賺錢必須高大上”的執(zhí)念困住了,反而不如小孩看得通透。
最后說句扎心的:你9歲時可能也撿過瓶子換零花錢,但你只看到了“5毛錢”;Ryan看到了“320萬刀”。差距在哪?不在年齡,在你有沒有想過:這件事還能怎么玩?能不能讓更多人參與?能不能把它變成一個“品牌”?
這年頭,別總盯著什么“風口”“賽道”了。風口會停,賽道會堵,但“把小事做透,把情緒做足,把人設做真”——這門生意,永遠不會過時。畢竟,連9歲小孩靠撿垃圾都能賺320萬刀,你手里的“破爛”,說不定也藏著金礦呢?就看你有沒有那個把“破爛”變成“寶貝”的本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